自我扩张模型的新探索:外扩张动机及其对浪漫关系的促进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亲密关系领域,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就是Aron等人提出的自我扩张模型,这个模型试图解释亲密关系领域中人类经验和行为的基础过程。总体上,自我扩张模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原则:1.动机原则:人们会寻求自身潜能的扩展,即有自我扩张的动机,且这种动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2.将他人纳入自我原则:人们实现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亲密关系将他人纳入自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我扩张的重点在于增强能力,而不是达到目标,自我扩张的动机并不是达到目标的动机,而是增强能力的动机,而这种能力能够使自己更好地达到目标。自我扩张的动机对亲密关系十分重要。研究发现,当亲密关系很可能会发生或自我扩张的需求非常高时,不相似性会带来吸引力(即与个体不相似的人,更有吸引力),因为这时可以提供更多的自我扩张机会。另外,和伴侣一同参加新奇、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自我扩张的活动,则可以提高亲密关系的质量。但是,以往的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可能性,那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不仅仅是个体从伴侣那里获得了自我扩张,同时个体也为伴侣提供了自我扩张。以上关于吸引力和自我扩张活动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来自或部分来自自我扩张的提供,而不仅仅是自我扩张的获得。我们的假设认为,1)自我扩张的动机可以被区分为两种:内扩张动机,即获得自我扩张的动机;外扩张动机,即向他人提供自我扩张的动机。2)外扩张动机和内扩张动机一样,都可以促进亲密关系的质量。研究一通过考察外扩张动机对吸引力的影响,验证外扩张动机的存在。51名(男16)被试需要首先进行一个人格测试,之后填写5个自己主要的兴趣爱好,以及另外5个自己的潜在兴趣爱好(希望可以在未来更多涉猎的兴趣爱好)。一周后,首先对被试进行自我扩张动机的启动,之后向被试呈现三位潜在伴侣填写的兴趣爱好结果,并求被试对三位潜在伴侣的吸引力进行评分。结果发现,高外扩张机会的伴侣(潜在伴侣的现有兴趣和被试的潜在兴趣相似),在适当的动机启动下,会更具吸引力。而且,高外扩张机会的伴侣的吸引力也和被试的开放性有正相关。研究一的结果表明,能够提供更多外扩张机会的伴侣的确在一定情形下会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对高开放性的个体。研究二关注外扩张和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招募60对情侣进行实验。被试首先分别完成一个问题解决任务,之后被试双方进行讨论,再分别完成第二个问题解决任务。其中,外扩张的指标是被试的伴侣在讨论后选择和被试讨论前所选相同答案的数量。结果发现,被试的外扩张结果(伴侣所选择的和被试相同的数目)与被试的恋爱激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该结果提示,外扩张的实现可能会促进关系质量。研究三检验外扩张的活动是否对浪漫关系的质量是有帮助的。招募66名被试(33对情侣)参与实验。被试首先被分别带去单独的房间,在那里他们填写关系质量问卷(前测)。之后带到同一房间共同参与一个解谜游戏任务,其中一人会提前知道解谜的方法,并且需要帮助伴侣完成解谜任务。在双方扩张组,要求被试用启发的方法帮助伴侣;在单方扩张组,被试只能用“是”或“否”回答伴侣的提问;在无扩张组,被试直接将解谜方法告诉伴侣。完成任务后,被试被带到单独的房间,填写关系质量问卷(后测)。结果发现,双方扩张组的女性被试相比无扩张组的女性被试有着显著的亲密关系质量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被试是帮助者还是操作者(也就是内扩张或外扩张)则无关紧要。但是,男性被试在亲密关系质量的变化上三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提示,自我扩张的活动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综上,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既有获得自我扩张的动机(即内扩张动机),也有向亲密关系中的他人提供自我扩张的动机(即外扩张动机);2)能提供外扩张机会的伴侣对自我扩张动机高的个体会更具吸引力;3)外扩张的活动对提升亲密关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女性。本研究结果对现有的自我扩张理论进行了补充,有利于更完整地理解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扩张现象和机制,对现实生活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改善也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要求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发挥合力,形成全面开放的教育空间,全方位激发学生潜能;家校社协同已经成为未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来也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活动,家校合作共育也已成为学术界广泛探讨的
学业拖延是主体对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表现出不必要地推迟开始或延迟完成,并伴随心理情绪不适的行为。学业拖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会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轻则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重则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最终势必会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改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定计划行为理论搭建理论研究框架。其次结合个人
90年代前后,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不得不因时而变,各级政府囿于财政和学位供给压力不得不举办高度集中、效率优先的乡镇寄宿制学校,而贫困家庭在“上学远”困境中不得不接受寄宿教育形式。同时,三个“不得不”之间的逻辑关联并非单向度成立,事实的寄宿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以使寄宿需求不断增加并反向推动乡镇寄宿制学校自发性发展和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由此,乡镇寄宿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在线同步讨论被认为是开展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在线同步讨论效果因缺少有效的引导和交互规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跑题现象严重、缺乏深度交流等问题。支架设计是协作学习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研究证明支架的适度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在线讨论交互水平。目前,将支架概念运用到在线同步讨论环境的研究较少,对此本研究从促进“对话”的角度切入,并基于在线同步讨论环境来设计会
跨期选择是指发生于不同时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行为。无论是政府、集体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此决策。决策情境是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存在显著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此外,跨期选择的测量有三种测量的方式:虚拟金钱测量、真实金钱测量、真实延迟测量。在跨期选择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时间点多且奖励都是延迟的,在虚拟金钱测量实验中,都是假设个体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
锚定效应是决策领域最著名的认知偏差之一,于1974年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提出。锚定效应指的是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由于受到先前所提供的外部无关信息(即“锚”)的影响,其判断或决策结果偏向“锚”的一种现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商品时,卖家首次提出的价格,往往会成为我们后续商讨价格的起点从而使最终谈定的价格偏向这个初始价格。锚定效应存在于概率估计、价格判断、常识问答等诸多情境中。目
拒绝使用安全套(Condom Use Resistance,CUR)指的是在与想使用安全套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成功避免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拒绝使用安全套的实施过程是当一方伴侣想要使用安全套,不愿意使用安全套的一方采用CUR策略成功地避免使用安全套。正确和始终坚持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疾病感染和意外怀孕的风险,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风险,大多数年轻男性和女性报告不总是使用安全套。我国大学生正确使用安全套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的一种组织良好的照顾行为,以支持后代健康成长和发展。母性行为的良好表现需多种心理功能以及神经机制的协调,应结合多种范式探究。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是调节母性行为的关键脑区之一,多巴胺(dopamine,DA)的活动调节母性行为的动机和奖赏功能。一些神经系统会调节VTA的DA活动间接调控母性行为。例如,神经递质五羟色胺(seroton
培养全科教师是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针对全科教师的现状调查反映出全科教师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尤其是全科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足和主观抗拒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选取多位小学全科教师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揭示全科教师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情况,并深入剖析影响全科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尝试提出有效策略帮助全科教师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本研究正文共有四个
随着我国育人理念从“双基”目标过渡到素质教育再过渡到核心素养,我国的教育评价也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结果性评价过渡到重参与、重体验、重思维锻炼的过程性评价,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机制。宏观来看,学生的学习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构成,学习过程质量和学习结果质量共同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质量。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暴露出阻碍学生多方能力发展和固化学生思维等弊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估对象的评价方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