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近11年高血压中医文献证型分布与中药用药特点的研究,挖掘高血压证型与用药的特点,探索证型与用药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收集2004~2014年有关高血压中医证型与用药的临床研究文献共212篇,根据主症分为头痛篇、眩晕篇、头痛眩晕篇和总体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根据文献名、分类、年份、病例数、证型、方剂和药物组成依次录入计算机,建立Excel 2007数据库,分别对这四个部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证型部分进行频次分析,用药部分以多种统计方法(主要涉及频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三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分别找出四个部分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整体分析找出高血压的证型与用药相关性。结果1证型分布规律:取病例数频次分布前5位:头痛篇分别是: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窍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眩晕篇分别是: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合并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头痛眩晕篇分别是: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总体篇分别是: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2中药用药特点:1)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头痛篇依次是:甘草、川芎、天麻、钩藤、当归、牛膝、白芍、生地黄、菊花、石决明;眩晕篇依次是:天麻、茯苓、甘草、钩藤、牛膝、半夏、白术、泽泻、白芍、石决明;头痛眩晕篇依次是:天麻、钩藤、牛膝、白芍、茯苓、菊花、生地黄、石决明、杜仲、甘草;总体篇依次是:天麻、钩藤、牛膝、茯苓、甘草、白芍、石决明、菊花、白术、半夏。四个篇目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前3位均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和清热药。2)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公因子数,然后对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方。最终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4个聚类药组、3个聚类药对和1个常用药。如下:C1:桑寄生、杜仲、首乌藤、石决明、牛膝、栀子、钩藤、天麻;C2:山茱萸、山药、熟地黄、枸杞子、牡丹皮;C3:半夏、白术、茯苓、泽泻;C4:赤芍、川芎、桃仁、红花;C5: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白芍;C6:当归、黄芪、甘草。G1:夏枯草、菊花、钩藤、地龙。G2:柴胡、黄芩、丹参、川芎。G3:生地黄、玄参、葛根、龟甲。G4:生地黄、菊花、葛根、夏枯草。D1:龙骨、牡蛎。D2:酸枣仁、甘草。D3:酸枣仁、黄芪。1个常用药:白芍。结论1证型分布特点:高血压头痛眩晕以单纯实证(57.27%)最多,单纯虚证(22.1%)次之,虚实夹杂(20.6%)最少。2中药用药特点:高血压头痛眩晕以补虚药(1377)、平肝息风药(939)、清热药(768)和活血化瘀药(653)使用频次居多。3方证用药的关系:C1: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证或阴虚阳亢证,C2:左归饮-肝肾阴虚证,C3:半夏白术天麻汤-痰湿壅盛证,C4:桃红四物汤-瘀血阻窍证,C5:龙胆泻肝汤-肝火亢盛证,C6:当归黄芪汤-气血亏虚证,C7:四物逍遥散-肝郁血虚合并痰浊瘀阻证;G1-肝阳上亢合并瘀血阻窍证,G2-肝气郁结合并瘀血阻窍证,G3-阴虚阳亢证,G4-肝火亢盛证;D1适用于肝阳上亢证的配伍,D2、D3适用于气血亏虚证的配伍。白芍适用于阴虚阳亢证和气血亏虚证的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