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钙、磷水平日粮对11~14月龄奶水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钙、磷水平日粮对11~14月龄生长奶水牛生长性能、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为建立生长奶水牛的饲养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选取28头11-14月龄体重相近的生长期健康奶水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7头,试验1、2、3、4组分别饲喂精料钙含量为0.35%、0.8%、1.25%、1.7%的试验饲粮,饲养试验52天,其中预饲期10d,正式期42d,正式期最后4天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正式期分别于第1d、36d清晨空腹测定11-14月龄奶水牛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采集血液样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钙水平日粮对11-14月龄生长奶水牛干物质采食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试验3组奶水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4组;对试牛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3、4组生长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03.49g/d、648.84 g/d、741.86 g/d、 693.02 g/d,第3组平均日增重最高。(2)日粮不同钙水平对11-14月龄奶水牛日粮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钙、磷表观消化率影响极显著(P<0.01),试验2组钙的表观消化率为37.89%为最高,并显著高于试验4组;试验2组磷的表观消化率为44.74%显著高于试验3、4组。(3)随着日粮钙水平的升高,奶水牛粪钙、尿钙的浓度及排泄量极显著升高(P<0.01),但对血钙的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4)饲喂不同钙水平的日粮,对11~14月龄生长期奶水牛血液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降骨钙素水平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饲粮中钙水平的升高,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不同钙水平对11-14月龄生长期奶水牛血液甲状旁腺素、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粮中钙水平的升高,血液中的甲状旁腺素水平和25羟基维生素D含量降低,其中试验4组显著低于试验1组(P<0.05)。试验二:选体重相近的24头11-14月龄生长期健康奶水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试验1、2、3、4组日粮磷分别占精料的量0.5%、0.75%、1.00%、1.25%。饲养试验52天,其中预饲期10d,正试期42d,最后4天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正式期分别于第1d、36d清晨空腹测定11-14月龄奶水牛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采血。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磷水平日粮对11-14月龄生长奶水牛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3、4组生长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42.11g/d、444.74 g/d、486.84 g/d /471.49g/d,第3组试验牛的平均日增重最高;但对试牛料重比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试验1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组。(2)日粮不同磷水平对11-14月龄奶水牛日粮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磷的表观消化率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3组奶水牛磷的表观消化率为58.00%最高;但对钙的表观消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日粮磷水平的升高,对奶水牛粪磷、尿磷排泄量及其浓度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4)日粮不同磷水平对日粮氮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5)不同磷水平的日粮对试牛血液醛固酮、甲状旁腺素、25羟基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血液骨钙素、尿素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粮中磷水平的升高,所饲喂奶水牛血液中的骨钙素、醛固酮、尿素氮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6)不同磷水平日粮对试牛血钙、血磷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运用思维导图实施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13例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将
基于铈(Ⅳ)对甲基橙的氧化褪色作用,研究了测定铈(Ⅳ)的新的光度分析法.有色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54&#215;10^m2/mol法的线性范围为1-5μg/mL,检出限为2.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这是中央对基层组
陈厚,男,汉族,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曲阜人,博士,教授。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山东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