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号位进攻特点之研究

来源 :广州体育大学 广州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nhai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论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此消彼长。同样的道理,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进攻和防守这一对推动其发展的矛盾。进攻和防守是排球运动中一对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一对矛盾。两者相互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从长远的观点看两者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总是一方面领先于另一方面,这也是两者相互转化、互相推动的前提。  随着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技能,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攻和防守这对矛盾的不断转化,排球运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当前阶段,在排球运动的进攻和防守这一对矛盾中,进攻领先于防守。进攻是排球比赛中得分的主要手段,是获得比赛胜利的最有效武器之一,是获得良好比赛效果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径。“高度、速度、全面”是当今排球运动的特点,进攻依然是排球比赛中的主旋律。这一点从国际排联拟定采用双自由人的决定,我们也可以看出,防守的发展落后于进攻的发展。  有利于防守的规则的实施势必能够促进防守的进一步加强,运动员防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会增加进攻的难度。相同的进攻方法、手段,甚至是以往的最为有效的、最适应人体生理解剖特点的进攻模式,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相反一些过去不是很被重视的、以往较少采用的进攻手段,甚至是违背人体生理解剖特点的进攻方法的采用,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二号位进攻是较为明显的例子。对于绝大多数以右手为优势手的队员来说在二号位进攻远没有在四号位进攻那样更符合人体解剖学特点和人体发力要求;同时防守二号位进攻的队员,由于较多习惯于向右移动,向左移动进行拦网和防守时,难免有较多的不适应。正是这种进攻的相对反常规行和由此引起的防守不适应,使得二号位进攻能够屡屡奏效。二号位进攻在整个进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是进攻系统中最为有效和实用的进攻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2003年女排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排球比赛和200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决赛的比赛录制或下载,依据国际排联技术统计所采用的一些统计指标和标准,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制定了一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依据矛盾论的观点、人体生理解剖的理论和控制论的原则和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排球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号位进攻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  经过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世界女子排球强队比赛中,二号位进攻次数占总体进攻次数的39%,二号位进攻得分占进攻总得分的41.77%。  (2)二号位是世界女子排球强队快攻组织实施的主要区域,二号位快攻组织实施的次数占各队快攻总次数的比例均超过了40%。  (3)二号位进攻以平面进攻为主,立体进攻的运用较少。平面进攻中以前排进攻的快攻运用次数为最多;立体进攻中的后排掩护前排进攻几乎没有运用。  (4)二号位进攻在一攻中的运用明显多于在反攻中的运用,而且一攻中运用的成功率高于反攻中运用的成功率。  (5)参与二号位进攻的人员以接应二传手和副攻手为主,其中接应二传手的进攻实力是各队二号位进攻实力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6)二号位进攻球的落地多位于对方的小斜线和直线区域。控制进攻落点是二号位进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是当今体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发现教学模式是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和探究教学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教学实
面临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使游泳项目取得更大突破,我国必须狠抓潜优势项目,挖掘更多的夺牌点。当今,在奥运会、世锦赛等世界大赛中,优秀游泳运动员之间的水平越来越接近
本文从研究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提高学前师资水平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要
健美操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选课程之一。经过近些年我国健美操专业人士的努力,健美操的理论与实践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与突破,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
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实现未来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习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已成为他们跨入社会的重要一面。而环境教育则成为他们学习
职业倦怠指从业者在工作中因不能应对压力而无法顺利开展工作的消极状态,大众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认识不够,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缺乏社会的关注,因此研究农村幼儿园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地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