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羞怯最早被定义为在社交场合中,尤其是有陌生人在场时的一种不舒服、尴尬和抑制的状态及感受。在对儿童羞怯的研究中,羞怯则被定义为儿童在接触陌生人时的胆小和沉默寡言的表现,并且很可能是今后发展为社交恐惧症的先兆。羞怯的界定与社交焦虑有一些重叠的成分,包括害怕消极评价,不恰当的认知和对社交功能造成损害,羞怯也被看作一种比社交焦虑障碍轻微的亚临床状态。羞怯既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又有种族文化间的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羞怯的特点、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对于小学儿童的羞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于问卷调查形式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用过行为实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其内在的认知加工特点,而社交焦虑者的注意偏向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羞怯是一种从外部表现到主观体验等方面都与社交焦虑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心理状态,因此完全可以借鉴社交焦虑的注意偏向实验范式对其开展研究工作。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行为实验方法,首先使用小学生羞怯量表筛选出高羞怯和低羞怯的儿童,然后采用注意偏向实验中的点探测任务和线索-靶子实验范式,探讨了高低羞怯儿童的注意偏向特点及内在机制。通过对不同羞怯水平儿童进行的三个注意偏向实验,本实验最终得出以下几条主要结论:(1)在情绪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和1250ms时,高羞怯儿童对情绪刺激的反应都比低羞怯儿童敏感,但这种差别未达到显着性水平。(2)在情绪刺激持续呈现500ms时,高羞怯儿童存在对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对积极自然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低羞怯儿童也对积极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倾向,具体表现为对积极社会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倾向,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3)在情绪刺激持续呈现1250ms时,高羞怯儿童对积极、消极情绪刺激均不存在注意偏向;低羞怯儿童存在对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并且对积极自然和积极社会情绪刺激均有显着的注意偏向。(4)与低羞怯儿童相比,高羞怯儿童在面孔表情刺激呈现200ms的情况下对正性和负性面孔表情均存在回避倾向,而在面孔表情刺激呈现500ms的情况下对负性面孔表情存在警觉倾向,这些倾向性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