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疾病(CAD)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而发生冠心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患者的最急性类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STEMI患者首选的再灌注策略,早期诊断和即刻再灌注是限制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从而降低STEMI患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但是PCI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肌灌注不足的表现,可能出现冠状动脉无复流,有文献报道无复流在心肌梗死急诊PCI时的发病率是15%-30%,研究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皮功能、以及微栓塞等与冠状动脉无复流有关。在PCI过程中有很多原因可能导致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是PCI术中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尤其STEMI患者,可增加其远期死亡率。术前筛选出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高危人群,及时进行干预,能够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粘滞性和外周阻力,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趋化单核、巨噬细胞向内膜下迁移,促进红细胞沉积和血栓形成,白蛋白能影响微血管完整性和炎症通路的各个方面,包括中性粒细胞粘附和细胞信号传导活性,由此我们推测两者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发生,目前尚无有人研究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比值(FAR)与冠状动脉无复流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主要探讨FAR与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择于我院2015-06至2019-01因STE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TIMI 0~2级)患者50例,选择同期术中复流(TIMI 3级)患者168例作同期对照。术前嚼服负荷剂量拜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和替格瑞洛180mg或氯吡格雷300-600mg嚼服,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特征、实验室指标和彩超检查结果以及冠脉造影特点。根据ROC曲线截断值分为高FAR组和低FAR组,比较分析两组间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法分析FAR预测冠状动脉无复流的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院前服用ACEI/ARB、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VEF值高于无复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糖、血红蛋白、TG、TC、LDL-C、HDL-C、总胆红素、ALT、AST、GGT、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白蛋白浓度高于无复流组,而无复流组纤维蛋白原、hs-CRP、FAR水平高于对照组,该差异统计学显著(P<0.05)。对照组与无复流组两者在胸痛至介入治疗的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ROC曲线截断值分为高FAR组(FAR≥10.82)和低FAR组(FAR<10.82),其中高FAR组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低F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6个月的MACCE发生率高FAR组高于低F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 Pearson相关分析示FAR与hs-CRP呈正相关,与白蛋白、纤维蛋白原、LVEF无明显相关性。4.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hs-CRP、LVEF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AR、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均是STE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独立影响因子(P均<0.05)。FAR、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状动脉无复流呈正相关,白蛋白浓度与冠状动脉无复流呈负相关。5.ROC曲线结果显示,FAR预测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750,临界值为10.82,临界值对应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64.0%,具有诊断价值(95%CI:0.660~0.840,P<0.001)。结论1.FAR与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独立相关,FAR水平越高,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率越高。2.FAR与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有关,可用于预后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