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1)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目前抗血小板在NSTE-ACS治疗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2)血小板不仅是形成血的重要成分,同时参与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如sCD40L。sCD40L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生、发展。肥大细胞(Mast cell, MC)作为一种慢性炎症细胞,也参与AS的炎症过程。有研究表明血栓通过肥大细胞的活化引起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增多,HGF对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异性的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影响sCD40L等炎症因子,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通过检测NSTE-ACS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后外周血清sCD40L、MCT、HGF的变化,观察替罗非班对sCD40L、MCT及HGF浓度的影响;探讨替罗非班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5例NSTE-AC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6)和常规治疗组(n=19)。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用药前、用药后6小时、用药后24小时肘静脉采血,取血清-40℃保存。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D40L、MCT及HGF的含量。结果:(1)替罗非班治疗组sCD40L的血清浓度治疗后24小时较治疗前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4.430±1.078ng/ml VS 5.217±0.882ng/ml, P= 0.004);治疗后6小时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sCD40L的血清浓度在治疗前、治疗后6小时、治疗后24小时均无显著差异(P>0.05)。(2)替罗非班治疗组MCT的血清浓度治疗后24小时较治疗前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7.699±0.822ng/ml VS 6.682±1.067ng/ml, P= 0.010);治疗后6小时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MCT的血清浓度在治疗前、治疗后6小时、治疗后24小时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用药前、用药后6小时、用药后24小时HGF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4)替罗非班治疗组中用药后24小时血清sCD40L与血清MCT呈正相关(R=0.816,P=0.002)。结论:(1)替罗非班可以降低血清中sCD40L、MCT的含量,有益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未见对血清HGF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2)使用替罗非班24小时候血清中sCD40L浓度与MCT相关,sCD40L可能会影响MC的活性,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