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手术中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大连市妇产医院63例存在不同缺陷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按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均为Ⅲ-Ⅳ期,除外阴道穹窿脱垂患者。根据年龄、病情、有无合并症及患者意愿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分别施行添加补片进行保留子宫(UC组)和切除子宫(CH组)的盆底重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POP-Q分期和PFDI-20(pelvic floor distressinventory-short form20)盆底功能障碍问卷作为主客观指标,评价术后近中期主观及客观治愈率。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平均手术时间80.73±29.68min,明显短于CH组114.03±26.59min;UC组术中平均出血量103.94±67.87ml,显著少于CH组165.33±71.62ml;UC组术后住院平均时间7.42±2.18天,少于CH组8.87±2.22天。保留尿管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保留尿管平均时间5.42±2.14天,CH组保留尿管平均时间6.30±2.04天。(3)UC组和CH组术前Aa、Ba、C、D、Ap、Bp、gh、pb、tvl各点POP-Q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点数值比较,除tvl外,其余各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组术后阴道长度较U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POP-Q各点数值相比,除UC组tvl外,其余各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术前术后tv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PDFI-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PDFI-20评分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效果相似。随访6-51月(平均27个月),至随访结束,UC组33例主观治愈率为93.94%,客观治愈率90.91%,3例复发,复发率为9.09%。CH组30例主观治愈率83.33%,客观治愈率80%,6例复发,复发率为20%。两组各有1例发生网片外露,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补片侵蚀发生。结论:1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有利于降低中老年女性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2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的盆底重建术均是治疗POP的有效方法,近中期临床主客观治愈率相似。3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对维持整个骨盆底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近中期临床疗效明确,远期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