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致病菌毒力和宿主免疫在该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局部天然免疫可能是粘膜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临床抗真菌药物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的单次发病治疗疗效可靠,但却不能阻止其复发。本研究探讨保妇康栓联合氟康唑治疗对减少RVVC复发率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RVVC患者阴道局部免疫因子与正常对照组阴道局部免疫因子的变化,探讨RVVC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状况的改变。从而为RVVC的发病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40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保妇康栓组及克霉唑栓组,并在就诊妇检时收集阴道灌洗液,40例患者均采用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治疗方法。初始治疗:保妇康栓治疗组给予氟康唑150mg顿服,并同时保妇康栓阴道给药,1粒/日,连续7天;克霉唑治疗组给予氟康唑150mg顿服,并同时克霉唑阴道栓阴道给药,150mg/天,连续7天。治疗结束后7天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查,阳性者重复以上治疗,待细菌学检查转阴后进行维持期治疗。但如2个疗程的初始治疗后,细菌学检查仍为阳性则剔除该研究对象,细菌学检查阴性者直接进入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均在月经的黄体期进行,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保妇康栓组给予保妇康栓,每天一粒,连续7天;克霉唑栓组给予克霉唑阴道栓150mg,每天一粒,连续7天。每组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最后一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7天复查细菌学检查时并收集阴道灌洗液。维持期治疗疗程结束后,停药第7天,第1、2、3、5、6个月经周期随访。正常对照组为40例体检的健康妇女,妇检时收集阴道灌洗液。用ELISA的实验方法检测收集到的所有阴道灌洗液中IL-10、IL-2、IL-8、SIgE的浓度。结果:1.RVVC组治疗前阴道灌洗液中IL-8、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阴道灌洗液中IL-2、SIgE的表达水平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VVC组停药后阴道灌洗液中IL-2、SIgE、IL-10、IL-8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38例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和随访,保妇康栓组初始治疗后临床痊愈率为20%,显效率65%,总有效率85%,克霉唑栓组初始治疗后临床痊愈率为15.8%,显效率57.9%,总有效率73.7%,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妇康栓组和克霉唑栓组真菌学清除率分别是95%、85%,两组真菌学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RVVC患者临床相关证候、体征,治疗前后证候、体征积分和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4.停药后第7天,第1、2、3、5、6个月随访,保妇康栓组复发4例,克霉唑栓组复发9例,二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1.1%、47.3%,两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VVC患者存在阴道局部免疫紊乱的情况,这可能是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复发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保妇康栓联合氟康唑对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维持治疗期采用保妇康栓调节局部阴道内环境,对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的RVVC患者,不仅能起到巩固治疗的作用,而且能降低RVVC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