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经隧道黏膜剥离术及传统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早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长期以来,由于具有微创和整块切除的优势,ESD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经成为食管早癌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对于大面积食管早癌(环周程度≥1/3,长度≥2cm),ESD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两大技术瓶颈:其一,黏膜下注射液保存时间过短;其二,已经剥离的病变容易阻塞管腔,从而影响手术视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临床医生开始尝试ESTD术(内镜下经隧道黏膜剥离术),此后还报道了双隧道ESTD术,以进一步提高针对食管环周病变的操作效率。目前,临床上关于ESTD术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其一,比较ESD术与ESTD术在治疗食管大面积早癌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其二,系统全面评估ESTD术的研究,样本量均偏小;其三,与单隧道ESTD术相比,双隧道ESTD术在治疗食管环周病变方面的优势未经证实。因此,本研究主要旨在使用较大的样本量,全面系统地评估ESTD术和ESD术作为食管大面积早癌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操作效率。此外,对于≥3/4环周的病变,ESTD/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支架置放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来预防或治疗该不良事件,但效果有限,因此,本研究初步尝试了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可行性,并做个案报道。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TD术的46例食管大面积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单隧道与双隧道ESTD术治疗环周病变的结果;第二部分,收集分析2011年8月-2016年6月,在本中心行ESTD/ESD术的150例食管大面积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ESTD术与ESD术的治疗结果。第三部分,对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并做个案报道。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4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TD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4.5 min(中位数,range 20.0-404.0),切除标本的平均面积为15.8 cm2(平均数,range 4.7-43.2),平均剥离速度为0.21 cm2/min(平均速度,range 0.05-0.71),整块切除率为95.7%(44/46);此外,与单隧道ESTD术(12例)相比,双隧道ESTD术(6例)在剥离食管环周病变时速度更快(139.5 min vs 92.5min,P<0.05)。第二部分研究中,15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TD(52例)术或者ESD(98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2.68±67.96(平均数±标准差)min,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13.79±7.44(平均数±标准差)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99±10.40(平均数±标准差)mm2/min,并且,两组比较后,ESTD组比ESD组的剥离速度明显更快(21.54±13.73mm2/minvs16.10±7.53,P=0.002);并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方式(ESTD/ESD术)是影响剥离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较长的手术时间被发现是术中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个案研究,初步证实了该方式的可行性,但关于其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及随访予以证实。结论:ESTD术和ESD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食管大面积早癌的方法,与ESD术相比,ESTD术的剥离速度更快;在治疗环周病变时,与单隧道ESTD术相比,双隧道ESTD术又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效率;在ESTD/ESD术的操作过程中,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避免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初步研究证实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方式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CP)是由于心包腔内渗出物的机化和瘢痕形成等原因,使心包增厚、黏连甚或钙化,使心脏舒张严重受限的疾病。导致CP的常
法卡林二醇(Falcarindiol)等聚炔类化合物在抗真菌、抗肿瘤、抗炎、治疗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生物活性。本文先合成1-(三异丙基硅基)-1,3-丁二炔中间
白介素-21属于I-型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多效性免疫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和T细胞免疫均有影响。已知IL-21在行使其生物学功能时是先与其受体胞外域结合形成IL-21/IL-21R α/IL-
随着化石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电力系统供电,同时替换传统燃油机动车为电动汽车已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有效措施。但大量分布式清洁电源和电动汽车入网会改变传统配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改变系统可靠性;此外,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随机性以及波动性的出力将会与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相叠加,对配网容量提出更高要求,对配电网的运行及调控带来巨大挑战。大量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后
目的:总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5-2017年临床患者尿细菌培养结果、一般状态及相关生化等指标,分析细菌分布、耐药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通过盛京医院的电子化病
Brd4是溴结构域BET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含有两个N端溴结构域,可以特异性结合乙酰化的组蛋白,作为支架结构募集转录因子、染色质重塑因子、去甲基化酶等调控基因转录,Brd4还参与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MRTF-A诱导自噬缓解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慢病毒感染脑室最佳条件摸索:(1)35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7组:对照组,高表达5、7、
直流配电技术具有供电容量和供电半径大、电能质量高、分布式电源接入便捷等诸多优点,是目前配电网的研究热点之一。直流配电网(DC Distribution Network,DCDN)的电压等级序列、网络拓扑结构、运行控制策略及故障保护方法等关键技术均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其中,直流配电网的故障快速自愈恢复技术对提高直流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准确地定位并切除单、双极故障区段可有效缩小
神经干细胞分化、迁移调控机制的研究是揭示临床上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疾病致病机制的关键,同时也为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近年来,越来越多ln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以小鼠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ALA/SFC是否可以通过HO-1诱导自噬以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引起的细胞凋亡,并对其可能的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探索。方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