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为标志,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素质教育观念的引领使学生评价更加注重发展而非甄别。以往的百分制评价因“分分必较”而受到质疑,各地纷纷尝试探索新的评价思路,如以等第制取代百分制。而至2016年9月,上海市教委也在小学范围全面推广了等第制评价。然而正在上海各区县小学中运用的等第评价是否改进了“分分必较”,是否正确地诊断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值得深究,等第制评价方案亟待改进。而本研究则是基于对改革的症结以及等级评价经典理论、国内外的优秀实践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合作学校H小学的实践案例出发,尝试对等第评价的评价方案进行改良,吸取有效经验,正视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在后期持续关注。本研究以合作学校的学科教师为研究主体,以等第评价方案的问题及改良思路为研究主题,尝试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及访谈法等方法思路来回答“如何界定各发展等第的含义”、“如何设置区分等第的标准”、“如何结合学生答题表现进行评定”以及“如何解释、交流和使用学生的等第”四个问题。总的来说,学科教师将以单元测评为研究契机,基于以上研究问题在不同阶段来重新确定实施评价、促进教学的具体方案,形成全过程等第评价新方案。本研究发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改进等第评价的方案有其创新性、可行性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设置题目的难度梯度、设置标准题目等新做法和新思路。但是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对于教师来说,用准确又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来描述ABCD四个等第的含义是很有难度、可行性较低的一个任务;其次,设置标准题目来划分等第的行为操作困难,还需进一步商榷;再次,教师在研究中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主要来自家长不理解、学校教学任务的多重负担,使研究的顺利开展有一定难度;最后,教师看待反馈信息的视角仍显单一,只关注表面信息,所遇困难的深度逻辑性思考力度不够。以上的问题都导致本研究有所不足。但总体而言,本研究开辟了等第评价的新思路,提出了评价操作的新亮点,重视并强调评价对教学的“反哺”作为评价的重要部分,具有很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专业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