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昼夜生物节律(CR)和睡眠模式特征在双相障碍(BD)缓解期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中的不同特征,探讨昼夜生物节律与睡眠模式是否为双相障碍缓解期特征性指标。方法:通过严格的结构化临床会晤,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关于双相障碍Ⅰ型的诊断标准,筛选BD患者20例和年龄、性别匹配对照者2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筛查所有受试者的情绪、睡眠状况,并进行连续1周Actigraph体动监测,使用ActiLife5.6.4软件分析受试者活动量、活动节律以及睡眠状况。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每天单位体重活动耗能(kcal/kg)(3.325±1.193v.s.4.243±0.7611,p=0.001)、活动分级比例(%)(静坐级:77.71±6.99v.s.69.99±6.71,p=0.001;轻度级:2.69±2.02v.s.7.84±3.35,p=0.000;中度级:0.02±0.03v.s.0.68±0.99,p=0.004)存显著性差异。2、病例组与对照组工作日和周末活动量分级自身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3、病例组与对照组日间稳定性(IS)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6);昼夜变异性(IV)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4、病例组和对照组睡眠参数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周末比工作日总睡眠时间长(p=0.004)。结论: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仍然具有明显的活动量、活动节律的改变。提示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仍然具有生物节律的紊乱。生物节律变化独立双相障碍的其他症状,可能是双相障碍病程中病情缓解复发的有效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