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在应急建造和震后临时建筑等方面曝露出许多问题,这能够反映出,我国在震后建筑设计领域内建设经验的不足,不但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理论,也缺乏快速、有效兼顾可持续性的具体实践方法,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与建筑师的工作与责任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实际设计中,对于不同的受灾情况和不同的受灾地区来说,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建筑自身空间的分布、结构的变化,如果在灾后人工分析和设计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势必会造成设计程度认定不准,技术应用不充分等现象。 与此同时,发展装配式建筑一直是建筑业改革的重点之一,以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建筑业的未来发展看,结合对灾后建筑特别是震后建筑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必然对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合理的快速装配式的建筑设计必将给震后建筑带来变革。 为了提高灾后重建的工作效率,保证这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本此研究,首先,通过分析震后建筑必须的条件,总结梳理震后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借鉴利用国外较为先进的、符合震后建筑条件的数控机床打印技术对震后住宅进行设计。其次,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Wiki House计划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试图运用新的建筑技术设计,结合中国古代的榫卯技术,对Wiki House中的节点进行了试验与创新。对数控机床打印救灾房屋技术发展出适合在我国推广的抗震性能更好的做法,最后与节能建筑技术相结合,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适应具体建筑环境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建造的主动式震后救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