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打印技术应用于震后建筑初探——基于WIKI HOUSE思想的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在应急建造和震后临时建筑等方面曝露出许多问题,这能够反映出,我国在震后建筑设计领域内建设经验的不足,不但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理论,也缺乏快速、有效兼顾可持续性的具体实践方法,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与建筑师的工作与责任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实际设计中,对于不同的受灾情况和不同的受灾地区来说,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建筑自身空间的分布、结构的变化,如果在灾后人工分析和设计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势必会造成设计程度认定不准,技术应用不充分等现象。  与此同时,发展装配式建筑一直是建筑业改革的重点之一,以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建筑业的未来发展看,结合对灾后建筑特别是震后建筑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必然对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合理的快速装配式的建筑设计必将给震后建筑带来变革。  为了提高灾后重建的工作效率,保证这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本此研究,首先,通过分析震后建筑必须的条件,总结梳理震后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借鉴利用国外较为先进的、符合震后建筑条件的数控机床打印技术对震后住宅进行设计。其次,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Wiki House计划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试图运用新的建筑技术设计,结合中国古代的榫卯技术,对Wiki House中的节点进行了试验与创新。对数控机床打印救灾房屋技术发展出适合在我国推广的抗震性能更好的做法,最后与节能建筑技术相结合,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适应具体建筑环境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建造的主动式震后救灾建筑。
其他文献
当代历史文化保护实践中,那些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比如北京故宫。然而,对于一类具有一定数量的物质遗存、尚有可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镇地区,由于其物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现代城市文明让人们享受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乐趣。然而,还有一部分障碍人群,在城市中步履维艰。通过调研发现,带给障碍人群的困扰,主要是由于
近代中国建筑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城市营建法规的转型。本文以史料为依据着重梳理了近代以来南京颁布的多项城市营建法规条例,通过法规制定背景、法规内容和对城市发
步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出行方式。通过步行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和细致的与外界环境或是他人进行接触和交流。城市在形成之初就是为步行者准备的,但是随着汽车的出现并逐渐成为城市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有千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住房的紧缺以及城市中心地价的攀升等因素都
如今,城市化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因。但我们在享受城市化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增大的可能,尤其在面临强烈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时,将
在未来30年内,中国将迎来地铁建设的高峰。截止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28个城市的地铁建设。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许多城市都把地铁作为带动城市发展新阶段的一个强
当今社会的环境、人口、资源问题日益恶化,人类开始对生态、节能和环保愈发重视和提倡,生态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国内外也不断进行着相关实践与探索,有了一定的基
屋顶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元素,长期以来就被赋予了明确的物质性功能。因此,屋顶设计,是诠释建筑形象和个性、表现建筑功能与空间特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其中,材料和形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