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速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资、追求经济增长加快了对外开放和经济自由化的步伐。随着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信息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金融危机逐渐成为经济、金融发展的隐患。1997年7月,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全球规模传播,给众多受害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当时中国还未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因此受波及程度不大。但是,根据中国政府和WTO的协议书,2006年底中国已对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出于对中国经济与金融安全的考虑,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及传染途径。由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巨大破坏性,经济学家为寻求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预警和解决方案提出了各种金融危机理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是金融危机生成机制的理论基础。为了对金融危机传染性进行度量与检验,经济、金融学家在三代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工具,试图将金融危机的传染定量化,以获得各个国家之间传染联系的强度。金融危机传染强度的定量化研究已成为金融危机领域的研究趋势。但是经济、金融学家对金融危机跨国传染过程的实证研究忽视了地理学第一定律所揭示的空间联系问题,从而造成经典的统计方法(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而发展起来)在处理空间数据时不断出现建模失误。本研究基于Sharpe-Lintner-Black的经典金融理论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构造了股市指数变化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同时,利用各国腐败指数和经济自由度的测量构造全球金融制度空间,根据各国之间存在的金融制度差异对金融危机的传播过程进行估算,测量了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爆发中心对其它国家的传染效应的强度。该模型不仅解决了经典统计方法在处理空间数据时的失误问题,还为测量这种空间联系及其性质、以及在建模时明确地引入空间联系变量以估算与检验其贡献提供了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