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在其加速发展中呈现出少子、高龄的老龄化趋势。机构养老作为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在设施、人员和技术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受到了众多老人和家庭的青睐。然而,相对于老年群体的扩大、需求层次的提高,机构养老的供给情况却不容乐观,最突出的矛盾莫过于供给的床位数量、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老年群体的需求。本文以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以其供需平衡为研究内容,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相关理论。国内研究集中概况和总结了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需求、供给以及出现的问题;国外研究重点介绍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四国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在理论层面的探索上不仅吸收了马斯洛需求理论、老年脱离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等知识,还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福利学两大学科作为理论支撑。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起点,客观描述了上海市老龄化的进程、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机构养老所具备的优势。再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出现的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机构养老服务的供需背景以及当前的主要矛盾。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分析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展开论述。宏观需求方面选取2010年上海市统计局关于本市公民养老意愿调查的老年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机构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并估算当前养老机构的需求量;微观需求方面借助实地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分析了解入住机构的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宏观供给方面主要评价了机构养老服务的规模、区位布局、经费投入以及制度支持的实际情况;微观供给方面运用SQ测量工具分析入住机构老人对当前机构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结合供需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包含不同性质、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床位供需以及项目设置与多样需求、资金来源与老年承受力、人员配置与需求、政策配套与落实的八项矛盾,并指出了产生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利用调整后的“宋健人口模型”、“年龄——性别模型”、“曲线参数估计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对未来10年内的床位数量进行测算,得到了机构养老发展的发展趋势。最后将调查和研究成果与上海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供需不平衡间矛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