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测量拔牙和不拔牙患者牙弓的变化,切牙排齐的速率、间隙关闭速度、疗程、切牙转矩的表达和支抗丧失的情况,来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的治疗效率与效果。本实验对从2007年到2012年在该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通过测量其头颅侧位片及模型来评估切牙转矩的表达以及支抗丧失的程度。方法:本研究通过三组不同的样本来比较自锁托槽及传统托槽的临床效果:样本一包括54名患者,测量其牙弓大小的改变以及切牙的排齐速率;用Little’s不规则指数量化排齐前、后切牙的变化。在患者排齐前、后的模型上,以尖牙及前磨牙为参考点,用游标卡尺(Denaurum,德国)测量两侧尖牙牙尖之间的距离及两侧磨牙中央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评估牙弓大小的变化。样本二为包括32名患者的关于拔牙间隙关闭速率的研究。所有SLB组的患者均使用SmartClip自锁托槽(3M-SmartClip Unitek),CB组的患者使用Victory传统托槽(3M-MBT Unitek),槽沟均为0.022英寸。牙列排齐后,使用0.019x0.025英寸不锈钢弓丝,在侧切牙和尖牙之间放置牵引钩。在拔牙间隙处放置镍钛拉簧,将其远中端置于磨牙带环的颊面管钩上,近中端置于牵引钩上,初始力值为200g。加力前及每月复诊时测量拔牙间隙。具体测量方法为,用游标卡尺(Dentaurum,德国)测量患者尖牙最远中点和前磨牙的最近中点的距离。从开始关闭拔牙间隙时开始测量,一直到间隙彻底关闭,每个月以mm为单位记录尖牙及前磨牙间的距离,最后算出拔牙间隙关闭的速率。本回顾性研究比较了使用SmartClip自锁托槽(3M Unitek,)治疗的34位患者(自锁托槽组)以及使用Victory系列传统托槽(3M Unitek,)治疗的35位患者(传统托槽组)治疗效果。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经过Pancherz矢状咬合分析对比,得到治疗前后上下颌的骨骼以及牙齿的变化情况。根据PAR指数,对治疗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样本一45名非拔牙患者(平均年龄14.02岁)牙弓大小的改变及切牙排齐的速率结果显示:SLB组和CB组,两组之间在牙弓大小的改变(双侧尖牙宽度与双侧磨牙宽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排齐速率方面:SLB组和CB组上、下牙列拥挤度分别平均减少了6.66mm和8.04mm。然而SLB组和CB组的切牙排齐时间分别为93.48天和93.38天。SLB组和CB组平均Little’s指数分别减小2.05mm和2.43mm,没有统计学差异(P=.216)。样本二32名患者(平均年龄15.6岁)的拔牙间隙关闭结果显示:SLB组和CB组总体间隙关闭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70)。样本三69名患者(平均年龄为15.64岁)的总治疗时间,疗效以及支抗丧失及前牙转矩结果显示:虽然自锁托槽组平均治疗疗程(19.19月)与传统托槽组的平均治疗疗程(21.25月)无显著差异,但是疗程的长短和治疗前PAR指数之间密切相关。虽然自锁托槽组和传统托槽组在支抗丧失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前者支抗丧失程度较后者支抗丧失程度略大,这提示我们,自锁托槽在关闭拔牙间隙时可以使用相对较轻的力。不论使用哪种托槽,青少年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的骨骼和牙齿的变化。传统托槽组患者的下切牙舌向倾斜角度比自锁托槽组多3.62°(P <0.01)。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牙弓大小,切牙排齐速率,间隙关闭时间,总治疗时间以及支抗丧失程度与托槽的种类无关。然而,不论使用哪种托槽,青少年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有明显的颌骨及牙齿的变化。传统托槽组患者的下切牙舌向倾斜角度比自锁托槽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