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十多年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层出不穷的会计造假以及大大小小的种种违规;另一方面,具体准则作为会计实务的规范,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察它们之间互动博弈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未来方向!该文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准则进行剖析,试图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它们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它自身"一波四折"的产生发展历程,足以给人们留下太多思考的余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其它准则不同的是,它更多的强调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披露即使是真实可靠的,但如果丧失了时效,同样没有实际的意义.《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上市公司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以后,应收账款当中是否暗藏玄机?当主营业务收入表现为真金白银之后,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这笔钱来自于非经常性交易?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有时候是难以确认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为的主观判断,具体而言就是准则执行过程中遵循谨慎性原则与涉嫌利润操纵的两难.比如说今年存货跌价准备提多了,到底是出于谨慎还是为明年的业绩打伏笔?又比如说,企业发现调增以前年度成本费用的重大会计差错,是说明它现在工作认真负责谨慎,还是因为转移本年度成本费用从而增加当期利润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特殊之处在于目前它只是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出现,尚未确定何时正式执行,这就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