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一株采自于近海红树林底泥的放线菌菌株H41-55为研究对象,通过活性筛选,发现其具有抗真菌活性。随后,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和大规模发酵物的化学成分及活性测试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链霉菌鉴定手册》为指导,通过对其H41-55在相应培养条件下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发现其与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各种特征相似,并且菌株H41-55的16S rDNA序列与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的相似度高达99%。因此,确定菌株H41-55为抗生链霉菌。(2)以菌株的生长形态、培养物产量和培养产物的抗真菌能力大小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几种常用培养基,最终确定了该菌株生长最佳的培养基为种子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0℃和最佳培养时间为4天。最后,以最优条件大规模发酵得到总计60L的发酵产物。(3)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H41-55发酵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最终得到21个单体化合物。运用IR、UV、MS和NMR等常用鉴定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将其分别鉴定为:(2S,3R)-L-苏氨酸-N-[3-(甲酰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丙酯(1)、抗霉素A9(2)、抗霉素A(3)、放线菌素D(4)、放线菌素X2(5)、吲哚-3-甲醛(6)、5-羟基-3-(1-羟基-2-甲基丁基)-1-甲基-2(5H)-呋喃(7)、cyclo-(L-Pro-L-Leu)(8)、seco-(S-Pro-R-Val)(9)、cyclo-(S-Pro-8-hydroxy-R-Ile)(10)、6-(3-甲基-2-丁烯基)-3-吲哚乙腈(11)、泛醌Q9(1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3)、麦角甾-8(14),22E-二烯-3β,5α,6β,7α-四醇(14)、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5)、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6)、5a,6a-环氧-(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7β-二醇(1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25-四醇(18),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19)、4,6,8(14),22-麦角甾四烯-3-酮(20)和(22E,24R)-麦角甾-4,7,22-三烯-3-酮(21)。(4)对分离得到的21个化合物进行了抗真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的测试,其结果显示化合物2~5、12、20和21均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5、7、12和20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