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家关心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对交通条件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在理论基础上,确定利用交通可达性评估交通建设效率并研究可达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评述可达性概念,测度方法,研究角度及可达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两大研究方向,确定本文研究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和交通可达性变化带来的空间外溢效应,并以广东省121个县级行政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1)影响交通可达性优劣的因素是共通的;不同测度方式得出的结果都具有有效性,交通可达性空间范围内的优劣分布是相似的,广东省县区交通可达性呈现出“核心—外围”圈层结构,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交通可达性最优的区域集中在珠三角,最差的区域在粤东与粤北山区。(2)广东省县区经济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时空距离相近的空间单元之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相互作用力强,作用力随可达性降低而减小,验证了相互作用时空衰减的规律。省内县区与经济发展配合的关系中,交通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依赖程度与贡献程度同步的县区占大多数,处于双低局面的区域需要交通投资建设的倾斜。可达性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能力与最终贡献能力不相符的县区更值得关注。(3)1.5小时可达范围与3小时一日经济圈对经济集聚,相互带动发挥溢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新增长与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关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值得关注的积极影响因素有人力资本,财税行为,工业化与工业集聚,这些影响因素都对县区经济发展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政策启示:(1)自然条件是区域可达性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交通廊道效应明显,机场与港口水运对于对外可达性提高有重要作用。未来应更加注重建设偏远山区的高级交通廊道,加密其他廊道,根据资源地缘优势发展水运与航运。(2)耦合度相对优于耦合协调度的县区未来具有发展潜力,需要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深化区域间联系。耦合协调度相对优于耦合度的县区应该因地制宜,明确自身优劣势与机遇,优化本地产业与交通的结合能力。(3)1.5小时可达范围与3小时一日经济圈对于发挥溢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不断加深一体化的城际交通建设,并改善市区内交通拥堵状况,提高1.5小时可达范围的质量。(4)人力资本、政府行为对县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积极影响,应提高人才引进的力度,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与就业条件,提高本地劳动力质量。政府需提高政策制定执行的效率,改善财政收支的结构,努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差距,带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