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与养老方式选择研究——以豫北两个村庄为个案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传统孝文化受到冲击,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被削弱,农村养老成了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笔者拟通过对豫北两个村庄的调查,从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和养老意愿两个角度入手,寻找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构建养老方式选择框架,使不同人群的老年人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   笔者首先对养老需求、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考察,在此基础上以豫北两个村庄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所选样本的养老需求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之后通过对不同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验证,寻找影响显著的因素,建立了养老方式选择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保证选择框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在养老需求供给方面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需求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大多得不到满足,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几乎处于缺失状态;从养老意愿方面分析来看,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和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等家庭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身体健康状况和生育子女数尤其显著,可以作为养老方式选择框架的基本要素。   根据两个基本要素建立起的养老方式选择框架为:健康状况好-有子女的老人自理能力强,对外界依赖程度低,一般都是自我养老或者老伴之间相互照顾,适合选择自我养老方式;健康状况差-有子女的老人,自理能力较低,对外界的需求比较高,并且对于这类人群而言,无论在个人还是家庭角度都倾向于选择家庭作为养老居住地,更适合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无子女的老人相对是少数,但是不容忽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参加劳动自我养老,适当的时候可以由政府主导住进养老院由政府养老。总之,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个体和环境特征以及养老意愿差异,最终目的是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满足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
其他文献
身份,是社会学和人类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什么是民族”以及“民族意味着什么”进行发问,试图解决民族身份在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对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一直以
长期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救济帮助、笼统式的扶贫到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实施的精准扶贫,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视。生计作为农户生
报道了间羧基氯磺酚(SCPmK)的合成及其与铌的显色反应,在1.8-3.0mol·L-1的盐酸介质中,铌与SCPmK形成1∶1的深蓝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40nm处,其摩尔吸光系数为1. 08×105
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人才,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加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研
农民合作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合作的行动选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要探讨的问题是:宏观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无形之
妇联组织是中国群众基础最广、组织结构最完整、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妇女组织,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依托政府行政建制设立的组织。妇联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特殊联系使得其工作深受其性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