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传统孝文化受到冲击,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被削弱,农村养老成了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笔者拟通过对豫北两个村庄的调查,从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和养老意愿两个角度入手,寻找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构建养老方式选择框架,使不同人群的老年人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
笔者首先对养老需求、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考察,在此基础上以豫北两个村庄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所选样本的养老需求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之后通过对不同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验证,寻找影响显著的因素,建立了养老方式选择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保证选择框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在养老需求供给方面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需求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大多得不到满足,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几乎处于缺失状态;从养老意愿方面分析来看,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和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等家庭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身体健康状况和生育子女数尤其显著,可以作为养老方式选择框架的基本要素。
根据两个基本要素建立起的养老方式选择框架为:健康状况好-有子女的老人自理能力强,对外界依赖程度低,一般都是自我养老或者老伴之间相互照顾,适合选择自我养老方式;健康状况差-有子女的老人,自理能力较低,对外界的需求比较高,并且对于这类人群而言,无论在个人还是家庭角度都倾向于选择家庭作为养老居住地,更适合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无子女的老人相对是少数,但是不容忽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参加劳动自我养老,适当的时候可以由政府主导住进养老院由政府养老。总之,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个体和环境特征以及养老意愿差异,最终目的是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满足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