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己及其诗文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行己是北宋晚期的一位学者和作家。他早年潜心学习,认真刻苦,受到老师程颐的赞许。但考中进士后,仕途坎坷,颇不得志。在求学方面,周行己不立门户之见,转益多师,加之常年讲学授徒的经历,使其有了深厚的文学修养与积淀。他重视实用之学的思想理念被后人所承续并发扬光大,推动了永嘉学派的形成,也因此被誉为永嘉学派的先驱。其诗文语言明白淳实,娴雅有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周行己及其《浮沚集》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周行己的生平、思想、交游、《浮沚集》的版本、诗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等问题,以期对周行己的学术影响和文学地位做出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引言部分主要概述前人对周行己研究的基本情况,回顾其研究成果,找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一部分:周行己生平与思想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周行己的生平进行梳理与考证,另一方面对周行己的思想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部分:周行己交游情况的研究。周行己一生仕途不顺,为了仕宦生计,不得不时常奔波在外,加之其有常年讲学授徒的经历,故而其交游对象较为广泛。既包括同乡友人,如温州“太学九先生”等,也不乏一些有名的文人,如李格非、李廌等,同时他与僧人也有交游唱和的作品。本研究部分将主要探讨周行己的交游活动,并进一步剖析该活动对周行己的影响及意义。第三部分:《浮沚集》版本的研究。周行己一生著述颇丰,南宋时期,其作品最初为《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具体成书情况不详。后其诗文多有散佚,至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浮沚集》九卷;民国时期,永嘉敬乡楼主人黄群补遗诗文一卷;再经《全宋诗》及《全宋文》的编者网罗搜集,分别收录周行己诗161首、文125篇。第四部分:周行己诗歌的研究。现流传下来的周行己诗歌有一百六十余首,是研究其思想感情与交游活动的重要资料。本研究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周行己诗歌的思想内容,其诗歌划分为酬唱赠答诗、写景记游诗、述怀行役诗三大类,分别对其进行鉴赏和论述;第二,周行己诗歌的艺术特色,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宋诗特色,值得品味。第五部分:周行己文章的研究。现有周行己一百二十余篇文章流传于世,这些作品是其多年文学积累的结晶。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文章的体裁内容。周行己的文章体裁广泛,对各类文章的熟练驾驭,表现出其深厚的学识功底。第二,文章的艺术特色。周行己的文章语言明白淳实,具有儒者风范。第六部分:周行己对永嘉学派的贡献及其诗文的价值。周行己的学术思想在其生前没有闪耀出光芒,至南宋时期才被后学者所挖掘并发扬光大,其重视实用之学的思想理念也逐步演变为永嘉学派的主流思想。从周行己的作品来看,其诗文的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亦有可资研究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其他文献
<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黑色食物的营养异常丰富,药用价值很高,对人们强身健体极具价值。下面把日常常吃的几种黑色食物营养和药用情况介绍一下。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识别冠心病的早期缺血心肌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非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
为了解决A/A/O工艺污水处理系统在进水负荷波动较大时曝气池中溶解氧(DO)的波动范围大的问题,该文以某A/A/O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作为试运行系统,进行DO的自动控制优化研究,在传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利用和灿烂的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社会主义
园林专业苗圃应发挥自身优势,以新品种、高档次、大规格、优质苗和周到服务,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合西宁地区园林绿化特点对园林苗圃的发展趋势作一阐述。
目的探讨透明约束保护手套在ICU患者安全保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至10月收治的留置3种以上导管的ICU患者142例,将1至5月使用传统棉质约束手套的71例患者设为常规组,6至10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希望借助自然力、机械力代替自身的劳动,使自身解放出来。用这种观点看会计的发展,自然也是如此。会计学与信息学、智能化等理论的结合,就是基于此点。
由于历史遗留因素以及社会偏见,中国在就业领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目前,劳动者因就业性别歧视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并不多见,但由于社会
数学概念表征往往是指数学概念以某种方式的表达形式。前人的研究表明,学生获取数学概念的过程实则是建构一个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终其一生,杜甫都未受到时人应有的重视。而宋初诗坛,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各领风骚数十年”,杜甫虽然在诗坛有一定影响,但仍未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