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今年已经68年。在过去的68年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变迁过程,不仅给社会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历史任务,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应地,价值观问题成为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焦点问题。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形成并在实践中践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同理,这样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必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思想滋养。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有些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迥然不同、甚至是相悖的。这不仅为当下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带来困惑和疑虑,也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威信力和凝聚力。因此,在研究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问题时,就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西方价值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梳理和思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揭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程、动因、规律及其启示,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绪论(第1章)、正文(第2-6章)和结语(第7章)三大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评述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简述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首先,在选题缘起及意义部分,论文不仅从理论层面指出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国内外研究综述部分,国外研究方面主要是对西方社会的价值理论发展和价值观演变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发展性;国内研究方面侧重于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接触西方哲学价值论后,学界关于社会价值观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详细地梳理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对社会价值观进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再次,在研究思路及方法部分,强调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作为本论文研究的活的灵魂和总的方法,并具体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和逻辑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最后,在论文创新和不足部分,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价值”和“价值观”研究进行全面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程与动因,并剖析了价值观嬗变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和回答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如何回应和引导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问题;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过程中可能还存在深度不够、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地方,笔者力求通过后续研究加以弥补。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问题进行研究,离不开国内外学术界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和对价值观相关概念的厘定和解析。因此,在这一章里,先是对以“价值”概念为基点的价值问题进行多学科探究,进而梳理出国内学术界在哲学领域关于价值本质研究所形成的六种代表性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对价值的本质进行科学解读,再厘清国内外关于价值论研究的历史轨迹。然后,详细阐述价值观的涵义与分类、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论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变迁和价值观念变革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接下来,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理论和西方近现代社会价值观理论三个方面对价值观理论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价值观研究所需要的重要理论支撑,即唯物史观基础、伦理学基础和人学基础。第3章,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探讨,必须要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以及十八大以来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加以分析和总结。因此,在这一章里,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30年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本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否则,会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研究缺乏起码的参照背景、历史渊源和逻辑前提。然后,再以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转变为基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或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对人们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概括。接下来,通过对改革开放前与后价值观进行比较,概括、总结和归纳出改革开放前与后价值观变化的一般特点,并做出科学分析与合理解释。最后,根据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形成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及改革开放前与后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总体镜像,阐述为什么党在十八大适时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述。第4章,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动因。价值观的嬗变总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一章将通过对改革前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来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主要动因进行分析和论述。首先,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序幕所采取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这也是论文将经济体制改革放置本章第一节的原因所在。其次,通过对改革前后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论述我国社会对政治的反思、转向及其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对改革前后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进行论述,并从中归纳出文化体制改革对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最后,哲学对社会活动和价值观念的作用是巨大的,“马中西”哲学的相互融会贯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价值观重大变化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先导和价值观新生两方面,发挥着其他动因难以代替的重要作用。所以,必然要对“马中西”交互贯通对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第5章,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规律。本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亦即从精神主义到物质主义再到精神与物质的微妙平衡、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理想与现实的必要张力、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再到集体与个人的相互融合、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存再到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变化的总体趋势。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论文以正反两方面及综合意义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对于精神主义向物质主义再到精神与物质的微妙平衡转变的规律,先根据哲学领域对精神主义所做的诠释,指出精神主义在中国社会人们实践中的“得”与“失”,再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富物质成果的实际情况,论证物质主义的“胜”与“败”,从而得出精神与物质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再到理想与现实的必要张力转变的规律,运用哲学视角分析新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过程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构成了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两个极端,分析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历史轨迹,正确看待中国社会改革和建设中理想主义的失落与坚持,现实主义的凸显与发展问题,从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对理想与现实间张力的科学认知,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必要张力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再次,对于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再到集体与个人的相互融合转变这一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看待集体主义的利与弊和个人主义的对与错问题,并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集体与个人相互融合之必要及可能。最后,对于价值观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存再到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转变的规律,根据对价值导向的一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分析与探讨,解决价值主体在价值选择过程中所面临的疑虑状况和艰难境遇,从而走向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第6章,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启示。通过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历程、动因及规律的研究,可以获得如下四点重要启示,这也是在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并做到的四个方面: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指导意义两方面进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品质总结出其基本要求。第二,必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加以扬弃。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观点及其深远影响,认识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转移下的价值取向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同时也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古为今用。第三,必须对西方社会价值观予以反思。通过回顾和总结西方社会价值观主要观点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我国社会滋生和蔓延的进程,深刻理解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对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价值观变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四,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从其表述看已非常全面、简洁,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已经完成。相反,对这一历史性的课题加以研究才刚刚“开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这一节里,论文分别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三个方面,指出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第7章,结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四点基本结论:一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社会价值观嬗变的过程及其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价值观嬗变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对新中国社会价值观研究的前置性条件。二是价值观是在人们社会实践中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问题,我们要注意三个维度,一个是“昨”,一个是“今”,一个是“明”。三是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问题研究与中国社会改革实践同步的理论思考。为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抓住与改革实践同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命运的时代主题。四是当代世界性的价值观冲突和思想观念变革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各国学者对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将走在人类文明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