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各地涌现,在全球形成的一张庞大的FTA 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许多成员都参加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FTA,于是出现了FTA 的“轴心—辐条”(Hub and Spoke,简称H&S)结构。H&S 结构正是自由贸易协定发展到一定时期,涌现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现象。而对于这个一体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相关的系统研究。本文将对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化所表现出的H&S 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结合东亚双边FTA 的发展情况,对中国双边FTA 的发展以及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分析了H&S 结构下的FTA 出现的新特点,并重点分析了H&S 结构的特点——不对称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对称,加上H&S 结构本身的不对称,因此在利益分配、协定谈判、规则制定等各方面,都体现和强化着这种不平等。为了防止被“边缘化”,获得这种“一体化”的身分,小国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往往是以牺牲部分利益、做出重大让步为代价的。但H&S 结构的不对称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机会,如果小国能充分利用H&S 结构,使自己处于相对的“轴心”地位,就可以改善这种弱势地位。当各个国家都努力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双边或次区域自由贸易协议网络,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涌现将不可避免,H&S结构不断被强化,也使多边自由贸易的前景更加复杂。H&S 结构在为自由贸易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增加了阻力,但从总体上还是有利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东亚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在近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合作机制是存在困难的,大量双边FTA 的兴起,保持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发展势头。在先易后难的双边FTA 建立的过程,加快发展各国间的经贸关系,渐近地实现经济各方面的整合,为加快东亚一体化进程创造经济基础。各类自由贸易协定为更深层次的制度安排创造条件,同时H&S 结构有效地减少了谈判成本和“搭便车”现象。中国也要有选择、有计划地加快签订双边FTA 协定的步伐。面对目前多种层次、多种形式东亚区域合作,各国都应该注意调整战略,使互惠贸易协定能沿着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区域合作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