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结合造影方法三者相比较,评价各自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2、对比超声造影的定性诊断和定量诊断两种方法,评价其在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中的作用。3、通过分析乳腺癌及其腋窝淋巴结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表现,总结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声像图特征以及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4、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与C-erbB-2及nm23的表达是否相关。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学院就诊的并经穿刺或手术以及病理确诊的乳腺良性肿块32例,恶性肿块41例(其中恶性肿块伴有淋巴结转移29例,12例未发生转移)。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44岁。术前对乳腺肿块以及可疑肿大的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iU22超声检查仪,L9-3宽频线阵探头,开启超声造影条件,机械指数设为0.07。超声造影剂选用意大利博莱科公司的声诺维(SonoVue),经肘正中静脉弹丸式注射造影剂3ml。目测法观察病灶增强的特点,并用QLAB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获得造影参数。术后对乳腺肿块标本进行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erbB-2及nm23的表达。结果:1、乳腺癌的超声造影特征以快进灌注(92.7%)、不均匀性增强(63.4%)、增强后径线扩大(87.8%)、周边放射状增强(46.3%),边界不清晰显示(80.5%)、达峰时呈高增强(90.2%)为主,良性肿块则以慢进灌注(62.5%),均匀性增强(78.1%)、增强后径线无变化(87.5%)、周边无放射状增强(96.9%)、达峰时呈低或等增强(59.4%)为主。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中恶性肿块的达峰强度、相对达峰强度、相对曲线下面积等值高于良性肿块的对应值,而相对增强开始时间小于良性肿块的对应值。单独运用常规超声方法和超声造影方法对乳腺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88.9%、91.4%、84.2%和87.7%、89.7%、84.6%,而常规联合超声造影方法后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92.3%、97.1%、83.3%。2、超声造影定性分析中周边有无放射状增强、造影灌注模式、病灶增强特征、达峰时径线是否扩大、病灶达峰强度分级以及边界是否清晰等指标,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定性诊断分析方法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预测乳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1.8%、95.1%、87.5%。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中达峰强度、相对达峰强度、相对曲线下面积以及相对开始时间等指标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定量诊断分析方法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预测乳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61.5%、89.7%、19.2%。对应两种方法产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91.3%及75.7%,经Z检验后,P<0.05,两者的诊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41例乳腺癌中淋巴结有转移的29例,无转移有12例。以下超声特征的差异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两组中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原发灶的相对曲线下面积、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淋巴结血流分级、淋巴结周边声晕、淋巴结造影灌注顺序、淋巴结增强方式、淋巴结造影后径线是否扩大、淋巴结周边增强类型等(P<0.05);多因素分析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淋巴结增强方式及淋巴结造影后径线是否扩大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乳腺癌造影特征联合腋窝淋巴结造影特征,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93.5%,100%,95.1%。4、41例乳腺癌的超声造影指标中肿瘤的快进灌注模式与C-erbB-2及nm23的表达有关,同时相对上升及下降斜率与nm23的表达有关。结论:1、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方法可以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能力。2、对乳腺癌的诊断能力而言,超声造影定性诊断的准确性高于超声造影的定量诊断,值得在临床推广。3、综合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淋巴结的转移,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乳腺癌超声造影的灌注模式和相对上升下降斜率与C-erbB-2、nm23等分子生物学指标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协助临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