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劳动自1983年由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提出以来引起了西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目前业已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兴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取代了以手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时代,人们更加追求富有个性化和人文关怀的服务行业。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以服务为主的行业,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国家、学校及学生家长不再只单单关注学生成绩的高低,更加看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固然重要,但教育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既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重要主体,也是情感劳动的主要发生者。因此,对小学教师群体的情感劳动进行研究对巩固情感劳动研究的理论基础、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情感劳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情感劳动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确定了研究目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式收集研究资料,选取了河南省不同学科与学段的8名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讯飞翻译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整理、分析,对小学教师情感劳动的产生、多重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遵循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通过为期三个月在目标小学与受访者的深入接触,在第一轮访谈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二轮访谈,经过对两轮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得出小学教师情感劳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其日常工作中的情感劳动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并用一个象限图加以说明,即第一象限(第一维度)表示的是教育规定层面的情感劳动;第二象限(第二维度)展现的是小学教师人际交往层面的情感劳动;第三象限(第三维度)表示的是小学教师自我认知层面的情感劳动;第四象限(第四维度)展现的是教育规范层面的情感劳动。其中教师个人、组织情境及学生表现是影响小学教师情感劳动的主要因素。研究针对小学教师情感劳动的现状以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优化小学教师情感劳动效果的策略与建议,以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处理其工作中的不当情绪。首先,学校应改善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情感劳动氛围;其次,应完善相关制度,倡导人性化管理;再次,加强关于情感劳动的相关培训;最后,小学教师自身也应提高心理素质,采用科学的方式自主调节各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