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产业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不仅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而且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并使之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资源密集型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研究,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模型分析框架,揭示了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资源型产业的内在特征,构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引导资源型区域持续发展。论文首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优秀文献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资源型企业与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两者之间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模型,详细分析了博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拥有的战略选择以及相应的行为收益,并推导出模型中实现纳什均衡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揭示出我国资源型企业实施循环生产所面临的阻碍因素,为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其次,对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资源型区域经历的经济转型过程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机构调整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等方面总结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资源密集型区域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参考。同时,本文对资源型产业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并指出我国资源型产业体现出的三大属性,即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对区域经济的强势主导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内在破坏性。在此基础上,试图从企业内部条件和产业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构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引导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以榆林市煤炭产业为例进行实证检验,采用VAR方法定量分析了煤炭产业发展与榆林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论得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要从企业内部条件和产业外部环境两方面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一,构建循环生产机制引导企业、产业、区域尽快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第二,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平衡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所得,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三,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各方经济主体行为,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