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雏形方志”是指宋代方志定型以前记述某一特定区域一个或多个方面情况的地方文献,在体例、内容等方面与后世定型方志相比还很不完善,仅备后世定型方志之一体,如郡书、地理书(地记、地志)、都邑簿、图经等。雏形方志最早出现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分裂割据和世家大族掌控地方的时代背景下,郡书与地记、地志较为兴盛,并出现融合的趋势,隋唐时期,图经成为官方提倡的地方文献典籍而发达一时,政府设官专门管理编修事务,提高了雏形方志的政治地位,其内容较郡书、地记也更为完备,但与宋代以后的定型方志相比,在人文与人物方面仍有差距。进入北宋时期,民间的地记与官方的图经开始融合,方志的体例由单元走向多元,内容由单题各述走向综合汇编,最终至南宋完成古代方志体例的定型。 本文除引言外,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郡书、地理书(地记、地志)、都邑簿、图经(图志)的产生、发展、衰落的历史,并介绍其存佚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雏形方志的内在演变趋势,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发展、演变的原因。同时从雏形方志与后世定型方志的对比中阐述雏形方志在志书的功用、体例、内容及其他方面对后世定型方志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雏形方志在当代的保存、整理、辑佚及利用情况,提出利用数字化文献手段加强对这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建立独立的雏形方志资料全文数据库以及将其与正在构建的方志数据库有机结合,使雏形方志的资料功能得到更大发挥的空间。 第四部分是结语,自秦汉以来各种雏形方志的发展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至南宋最终完成我国古代方志体例的定型。雏形方志在方志的功用、体例、内容及其他方面都对后世定型方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