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球囊血管成形术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模型,获取理想的颈动脉再狭窄启动信息。材料与方法:取15~17 公斤的犬12 条,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撕裂犬颈动脉内膜,分别于术前、术后2、4、6、12、24、48、72 小时检测静脉血中PDGF、IGF、FGF、MAC-1、LFA-1 的含量,并于术后2、4、6、8、10 周每次选取2 条犬行目标血管造影检查,测量血管狭窄率,同时获取正常血管及目标血管病理切片,行常规HE 染色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检测血管VSMC 的α-acting 以证实增生细胞来源,用TUNEL 法检测凋亡的VSMC,进行PCNA 阳性细胞计数以观察VSMC 增殖情况。对各时间段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理想的颈动脉再狭窄启动信息,并对颈动脉再狭窄过程进行病理学验证。结果:有10 条犬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对不同时间段检测值统计分析发现,IGF的释放在术后4~6 小时(平均值942.55±44.13 ng/ml、1073.09±87.73 ng/ml)启动,到术后12 小时(平均值1468.35±101.85ng/ml)达到峰值,至术后72小时(平均值1405.64±85.09ng/ml)维持高水平释放;MAC-1的释放在术后12小时(平均值13.09±1.31%)启动,到术后48 小时(平均值22.39±3.92%)达到峰值,至术后72 小时(平均值18.78±3.81%)维持高水平释放;FGF 仅在术后12 小时(平均值12.35±1.45pg/ml)有一过性的低度释放;而PDGF、LFA-1 在术后72 小时内无释放;术后8 周时犬颈动脉狭窄率达到峰值(平均值62.76±3.03%);血管断面HE 染色及α-acting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术后8 周时血管内膜及中膜内主要为体积较大的梭型VSMC,伴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术后4 周时PCNA 阳性细胞记数达到峰值(平均值61.60±1.96);术后4 周内病变血管内膜及中膜内凋亡细胞减少,而正常血管、术后6周、8 周、10 周病变血管内膜及中膜内发现凋亡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