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细胞之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及机体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肥大细胞也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但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作用最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生长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肥大细胞能够释放VEGF。本实验通过检测肥大细胞密度(Mast cell density,MCD)及活化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isty,MVD)和VEGF在食管癌及其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肥大细胞与鳞状上皮增生、癌变和食管鳞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收集2010年至2011年间汕头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送检的食管鳞癌手术标本100例,每一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每例标本均取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远离癌旁的切缘组织。将癌旁及切缘组织按照增生程度分级,分为正常粘膜、单纯性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 方法: 1. HE染色用以确定组织形态及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肥大细胞特异的类胰蛋白酶抗体标记肥大细胞,CD31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VEGF抗体标记VEGF蛋白,观察其在食管正常粘膜、单纯性增生、上皮内瘤变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计数各组 MCD、活化的肥大细胞数、MVD,参照Fromowitz方法(具体见后)对VEGF染色强度进行评分。 3.图像分析法应用Leica IM50图像采集系统和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系统计数MCD、活化的MC数及MVD,并对VEGF染色结果进行染色强度分级。 4.统计分析用 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卡方检验、列联表分析、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1.从食管的正常粘膜到鳞癌组织均有MC的浸润,在正常、单纯性增生、LIN、HIN组织中,主要分布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分布在癌巢间质及癌组织浸润的前沿。MCD在癌旁粘膜最多,癌组织内最少(P<0.01)。癌组织中MC活化脱颗粒比例最高(66.6%),其次是癌旁粘膜(30.2%),切缘粘膜最低(27.1%)(P<0.01)。随着鳞状上皮增生程度及癌变级别的增加,MC活化率逐级递增,正常、单纯性增生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到 LIN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到鳞癌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C活化率达65%以上。MCD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5),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活化MC数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 2.微血管在食管的正常、单纯性增生、LIN、HIN组织中,主要分布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在鳞癌组织中主要分布在癌巢间质及癌组织浸润的前沿。随着鳞状上皮增生程度及癌变级别的增加,MVD逐级增加(P<0.01),癌组织中MVD最高,但在非癌变各组及鳞癌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VD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 3. VEGF在正常粘膜为阴性,在上皮内瘤变上皮阳性率为31%,在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2%(P<0.01),主要表达于癌细胞及异型细胞的胞浆,癌巢间质细胞如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也有表达。 4.随着VEGF评分的增加,MCD有逐级递减的趋势(P<0.01),肥大细胞活化率、MVD有逐级递增的趋势(P<0.01)。VEGF、活化的肥大细胞、MVD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Simple套染显示,肥大细胞胞浆VEGF阳性。 结论: 1.MC在正常、单纯性增生、LIN、HIN组织中,主要分布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C主要分布于癌巢间质及癌组织浸润前沿;随着鳞状上皮增生程度及癌变级别的增加,MC活化率逐级递增。提示MC与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及癌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2.MC分布与微血管分布较一致,MC活化率、微血管密度、VEGF三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提示MC与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及增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MC胞浆VEGF阳性,提示MC能够产生VEGF,可能在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中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