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恢复期运用芒针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恢复期治疗本病的针刺优化方案,并对疗效评价系统中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行探讨,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受试者,完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芒针透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2例,急性期(15天以内)两组均给予相同治疗:西药口服和相同的针刺治疗—予泼尼松、维生素B12口服,针刺以面部浅刺(0.3 cm左右)和远端取穴为主;恢复期(15-45天)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同上,取常规针刺深度,远端取穴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试验组以芒针透刺为主:阳白四透(阳白透头维,阳白透上星,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耳门、地仓透颊车,另取健侧合谷,此外根据患者其他伴随症状配用相应穴位针刺。两组均隔天针刺1次,15天为1个疗程,本研究共包含3个疗程,对于3个疗程后未痊愈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是否继续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依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分级标准、疗效标准和总体评分)、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价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对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治疗前对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之前明显提高,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透刺组恢复期各疗程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较常规针刺虽不能提高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总有效率,但可以明显提高愈显率,并能缩短达到愈显疗效的治疗时间。2次要结局指标: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SFGS总分均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较之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芒针透刺组评分均值优于对照组,说明恢复期以芒针透刺为主的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各时间点评分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相较于SFGS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包含的并发症范围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1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2芒针透刺组虽总有效率上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愈显率和各疗程愈显人数明显均优于常规针刺组,故临床上可作为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治疗的优选方案。3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其评价内容包含的并发症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管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精氨酸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同时电针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根据治疗时长分为3d、7d共2个时相,每组每个时相各5只大鼠。采
目的:针刺虽然作为一种镇痛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但其镇痛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阐明其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国际推广。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索针刺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脊髓组织参与针刺镇痛的可能关键蛋白及重要信号通路,同时基于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 chem
目的:探索远程风险监查(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并对开展和实施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后续RBM在中医药领域内临床研究中应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已完成的全部16例受试者的研究用病历资料及相关研究流程操作记录,指定两名课题质控人员分别采用传统监查(100%SDV)与基于风险的监查(RBM)两种方式对研究病历资料和
目的:探索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punctuer-exosome,Acu-exo)腹腔注射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起效的可能靶标,为针灸基础研究转化及中医治未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一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本实验重复2次,第一次实验,将32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6只。电针预处理以针灸针(0.25×13 mm)刺入足三里穴(3
目的: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常见副作用之一,最先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症,诱发感染严重限制了化疗药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有效改善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基于前期已建立的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效应平台,以交感神经修复为切入点,探讨交感神经释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证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支撑;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影响,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病理状态下心功能提供试验依据;观察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生理状态下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心肺储备功能提供试验依据,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应用于航天医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经验为参考,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之处较大程度地烘托出以颈臂穴为主配合颈夹脊穴针刺法的可贵之处与可取之处,以昭彰于针刺研究之林海。有对比即有差异,而其在与常规针刺法的比较之中亦可脱然伫立,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焕新途径与方法。希冀此针刺方法可以在临床中普遍开来,进而为饱受困苦的患者带来切为可行的实际疗效。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的情况下,进而可以做到治
目的:筛选MCAO后调控炎症反应的关键lnc RNA,初步探索针刺作用于lnc RNA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规律。方法:体重为(220?1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模型组(n=30),针刺组(n=30)。每组大鼠术后分为3h、6h、12h、3d、7d共5个时相,每时相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右侧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钝性分离血管,不结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引起脑干、胼胝体等皮质下白质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由于神经连接中断,常导致昏迷及认知、自主运动和感觉功能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寻找安全便捷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法,降低重残率,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