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也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自1934年出版以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风土人情吸引了众多读者。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其翻译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而从功能对等角度进行研究的则更是少有。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边城》的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对等以及重视读者反应。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再现源语的信息,使目标语读者能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欣赏文章的效果。他提出的最小功能对等为译者限定了合格的翻译的标准,而最大功能对等则是理想的翻译。本文以功能对等作为理论框架,对《边城》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这一理论对于评价和指导乡土文学翻译的可行性。本项研究所选取的译本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及2009年刚出版的Kinkley (金介甫)的译本。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及研究问题。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对等的研究及关于《边城》的翻译研究。第三章详细的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探讨了不同层次的功能对等以及产生功能对等应遵循的原则。第四章从意义方面,文化方面以及风格方面,对两个译本做了详尽的对比研究。第五章总结出两个译本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功能对等,但是个别译文还不是尽善尽美,需要完善。同时证实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和评价的适用性及其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