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与自由精神的博弈: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03756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背景,幽默的讽刺,犀利的笔锋以及深刻的含义闻名于世,多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贵族之家的伊迪丝,作品大都来自于其亲身生活经历,她的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纯真年代》就是最好的例子。小说设定在1870年至1900年间,以纽兰·阿切尔和自己妻子的表姐奥兰斯卡夫人之间不被传统习俗所接受的爱情,和博福特一家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刻画的是纽约上流社会成员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伊迪丝用隽永的语言和细密的文笔讽刺了虚伪的纽约上流社会,对那个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老纽约社会的道德观念提出质疑。小说中,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是一个害怕丑闻甚于害怕疾病的社会,但是三十年后,这个曾经保守的社会却处处充斥着自由独立的精神。这个新的社会系统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以及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篇论文,首先对“老”纽约以及三十年后的“新”纽约做了全面的描述,包括分析小说人物和影响人物命运的社会背景。之后列出了两个纽约时代中,“传统习俗”和“自由精神”的博弈。在十九世纪末期,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轻易的战胜了个人 “自由精神”;然而,在世纪之交资本主义改变了整个美国,纽约年轻一代获得了更加宽容的生存环境,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自由精神”正在渐渐融合。尽管伊迪丝很少对老纽约有正面的评价,但在目睹了一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后,她还是对旧时纽约的平稳生活产生了眷恋之情。本文作者试图揭露出隐藏在伊迪丝心中的理想纽约社会:旧的生活方式有其好的一面,而新秩序也有好的一面。对于伊迪丝而言,科技的发明和经济的进步都是历史的制造者。在稳定(传统习俗)和自我实现(自由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可以达成统一和谐。本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为依据,以《纯真年代》中的纽约为主线,本文试图挖掘出伊迪丝和纽约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和她对纽约历史变迁的思考。
其他文献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和维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两人以他们独特的创作观念和手法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两位作家有感于周遭世界
随着跨国人口迁徙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度的不断加深,移民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西班牙,外来移民潮的涌入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但是这一浪潮的发展持续而
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媒介,它并不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源于文化差异性和译者主体性而产生的文化误读就是文化交流中矛盾与
鉴于大多数探究跨文化交际失误原因的论文对失误原因甚少解释,本文将会引入一个新的侧面—隐蔽文化对其进行阐释。根据国外国内学者所作研究,作者将尝试性地界定隐蔽文化的范
漩涡派是二十世纪初美术界、文学界的重要流派。温德汉姆·刘易斯即是代表性的漩涡派艺术家,在绘画和文学两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且相互交融。就文学创作来说,本文拟选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