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如“他的篮球打得好”)由于其形式与意义错配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对于准定语构式句法特征的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其中“的”的性质与功能存在较大争议;(2)对于准定语构式构式义的概括不够充分,学界普遍认为准定语构式表主观评价义;(3)对于准定语构式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如“他的篮球打得好”)由于其形式与意义错配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对于准定语构式句法特征的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其中“的”的性质与功能存在较大争议;(2)对于准定语构式构式义的概括不够充分,学界普遍认为准定语构式表主观评价义;(3)对于准定语构式特殊的语用功能论述不够到位,仅指出准定语构式与其他相关构式的异同,未明确说明准定语构式的特殊作用;(4)对于准定语构式形成机制的研究不够系统,且多从生成语法视角进行分析;(5)对于准定语构式形成动因的分析不够深入,大多仅强调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构式语法作为语言研究的新兴理论,秉持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从构式语法视角将准定语构式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考察,为解决其形义错配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定性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结合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从构式语法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句法语义特征是什么?(2)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认知机制是什么?(3)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认知动因是什么?主要研究发现可概括如下:(1)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作为一个半实体半图示构式,由变项“NP1”“NP2”“V”“C”和常项“的”“得”构成。该构式对进入其槽位的词项有着特殊的句法语义限制:进入“NP1”槽位的名词通常具有[+有生性]、[+施事性];进入“NP2”槽位的名词充当受事,具有[+无指性];进入“V”槽位的动词需是及物动词,且动作动词、单音节动词居多,具有[+无界性],其后不能带有“了”“着”“过”等动态助词;“得”字补语可作情态补语、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其语义指向由动词激活的事件“NP1V NP2”;常项“的”仍是结构助词,将“NP1”与“NP2”相联系,起认知入场的作用,提高了事件的指别度和可及度。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构式义可概括为:对动词激活的事件“NP1V NP2”的描述或评价。准定语构式的语用结构框架为“话题-述题”结构,其信息结构布局为“已知信息+新信息”。准定语构式相较于动词拷贝构式而言更简洁,相较于主谓谓语构式而言信息传递更充分。(2)准定语构式并不是生成语法所认为的从底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而是在识解、情境转喻、类推糅合等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准定语构式是在通过识解选择事件中的核心要素施事“NP1”和受事“NP2”来转指整个事件“NP1V NP2”的基础上,将动词拷贝构式与特殊定语构式相糅合而形成的,并通过类推扩大其使用范围。(3)准定语构式的产生与使用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准定语构式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结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识解和概括的产物,该构式特殊的突显方式体现了人类经验和认知的现实性。其次,相较于主谓谓语构式,准定语构式中“NP1”与“NP2”之间的距离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与其在人类认知中的概念距离相近。最后,准定语构式兼顾了表达的简洁性与充分性,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认知经济性的平衡。本研究在反思与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句法语义特征,并揭示了其形成的认知机制及认知动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完善了对于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形成理据的研究。其次,作为现代汉语形义错配的典型,对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形义错配问题。最后,本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及计算机语言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戰國文字上承春秋金文,下啟秦漢篆隸,在漢字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兵器銘文數量眾多。由於地域和文化等差異,兵器銘文需要進行區域劃分。何琳儀曾将戰國文字分为齊系文字、燕系文字、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秦系文字五系。我们以晉系兵器銘文為研究對象,以吳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及其續編作為材料依託,窮盡性地搜集戰國晉系兵器銘文,依據銘文的點畫、結構、款式、風格諸方面的特點,整理出字表,并上溯到殷
2020年奉俊昊凭借关注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寄生虫》斩获了奥斯卡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这是继2019年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之后影史第二位以非英语片拿下奥斯卡奖的导演。他也成为韩国影史上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第一人,由此他赢得了世界的关注,用电影审视社会的奉俊昊自然成为了韩国的影视文化标杆。奉俊昊出生在艺术之家,爷爷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小学习绘画加上社会学教育背景,奠定了奉俊昊的对艺术敏
从脂砚斋评红算起,红学已诞生两百多年,到现在已成为一门显学。梳理红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红学的发展走过了几个阶段。在早期,主要是一种“随感式”的杂评,比如“脂评”、清代的题咏派、评点派。《红楼梦》研究进入20世纪,研究形态发生重要变化。《红楼梦》的研究,王国维首先引进西方哲学和西方文论,写出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而这时候兴起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它主要是采用品性相类、轶事有征、姓名相关的
“和”和“and”分别是现代汉语和英语中最常用的能表示“联结义”的多功能语法形式之一,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均是表示“并列联结”。但据语料显示,“和”和“and”在多功能性层面上具有差异性。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并非某一种特定语言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同理,其多功能性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世界语言间的某些蕴含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来自相同或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表意功能相互交叉、部分叠合的不同语法形式进
位置媒体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写了空间的意义。在旅行中,位置媒体不仅帮助旅行者对地理位置进行熟悉,也帮助其对空间内信息进行了解,在消除陌生感的同时也重塑了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我们在利用位置媒体工具的同时,行为方式亦在方方面面发生改变,位置媒体作为现代人常见的出行工具会对我们与城市的相遇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旅行活动为切入点,试图从人、媒介工具和城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2019)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关注着黑人群体并为他们创作,用其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描绘出了黑人们别样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由于独特的身份和处境,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写黑人的故事并不太出人意料。至今众多学者几乎都围绕着这部小说中关于黑人与白人对立的主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以来,他总共创作了30多部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奖项,也曾多次入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较为深切地关注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及创伤。《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倍受关注的一部作品,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主题研究
威廉·巴特勒·叶芝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与实践也是卓有建树。《在波伊拉海滨》是叶芝“库胡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乃叶芝戏剧实验的扛鼎之作—与同时代的诸多剧作家不同,叶芝独辟蹊径,采用独幕式剧作,组合运用仪式的各种元素,意在打造“仪式剧场”,将剧院变为智性兴奋的场所。但学界对叶芝仪式戏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1913年后受日本能剧启发的作品,对他1913年前戏剧中的仪式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