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工作以合成气转化制碳氢化合物液体燃料为目标,针对如何控制费托合成反应产物选择性,以及如何突破传统工艺,系统研究了分子筛和复合氧化物负载Co催化剂上合成气分别制汽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工作以合成气转化制碳氢化合物液体燃料为目标,针对如何控制费托合成反应产物选择性,以及如何突破传统工艺,系统研究了分子筛和复合氧化物负载Co催化剂上合成气分别制汽油和煤油、柴油的催化反应。 首先开展了合成气制清洁汽油催化剂基础配方开发,研制了分子筛负载Co的双功能催化剂,获得碳数高度集中的汽油馏分,且CO单程转化率高,同时开展基础工艺条件开发,CO转化率~88%,CH4+CO2选择性~9%,C5+选择性~83%,所得汽油组分选择性55%以上,占所有油品C5+的比例高于70%,突破了传统的ASF分布限制。该工艺具有高CO转化率,可实现一步转化,且无需进行裂解石蜡烃C21+,生产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本研究进一步对催化剂进行稳定性测试,经历300 h后CO转化率开始出现下降,但产物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采用消除积碳的再生方法可以较好恢复性能。同时对催化剂粉体进行成型放大,采用先对载体进行成型、再负载活性组分的方法可保持催化剂放大后性能基本不变。 本研究对所收集的轻组分油品进行分析,主要以C4-C11汽油馏分为主,总体上油品含环烃、芳烃很少,含有一定的烯烃,异构烷烃比例较高,可见轻组分油品清洁、品质好;进一步进行精制分离,获得的C4-C11汽油馏分纯度高于98.5%。 本工作开展了合成气高选择性制煤油、柴油催化剂基础配方开发,以复合氧化物负载Co催化剂上CO转化率达到85%,C9-C20选择性接近60%,且具有80%以上的正构烷烃比例,油品品质较好。对催化剂稳定性进行考察,在400 h后CO转化率开始出现下降,经过消除积碳物种进行再生后,催化性能完全恢复到新鲜催化剂水平,产物选择性仍较好保持。 本工作对催化剂进行成型放大,确定了采用先制备催化剂原粉再成型的方法,采用铝溶胶为铝源、硅溶胶为硅源的配方获得的催化剂性能得到较好保持,C9-C20选择性集中在60%,且正构烷烃比例高于85%。 综上,开发的合成气转化制油品催化剂具有双功能的特点,可分别获得碳数集中的油品产物,且催化剂易制备,反应工艺上可实现一步法,降低了生产成本。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制备了尖晶石铁氧体、纳米镍钴金属粒子包覆碳纳米管的复合吸波材料,考察了其磁性能和0~6GHz(1GHz=1000MHz)频率范围内的吸波性能。(1)采用沸腾回流法制备了Zn0.5Co0.5LaxFe2
聚降冰片烯(PNB)具有庞大的分子量,其内部存在大量物理缠结,同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35℃左右,并且T_g可以通过充油的方式进行调控,因此PNB作为形状记忆材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课题通过在PNB中分别引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和甲基丙烯酸锌(ZDMA),以在PNB基体中构筑交联网络,并探究不同交联程度对PNB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采用不同份数的DCP交联PNB,在PNB
锂空气电池因其超高的比能量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巨大的能量密度决定着其将会在移动能源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然而,它的实际应用还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诸如低的功率密度,较差的循环性能以及电池较高的过电位造成的低效率等。所有的这些因素绝大部分取决于空气电极的催化剂界面反应,因此空气电极催化剂的研究对锂空气电池至关重要。诸多研究表明,正极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对正极催化剂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多级孔道结构显示出
镧系离子,由于其独特的4f电子轨道,使得镧系稀土金属配合物在发光,磁性,催化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价值,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采用1,4-丁二胺缩水杨醛为主配体分别与β-二酮乙酸镉与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稀土盐和二苯甲酰基甲烷(DBM)稀土盐反应,通过溶剂扩散的方法得到了两大类15个稀土金属配合物。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光谱表征,对其结构、荧光及磁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具体研
一个学生是围棋爱好者,他说,围棋运动中存在两类人——“胜负师”和“求道派”。所谓“胜负师”即是以胜利为终极目的,而所谓“求道派”则是以追求围棋的艺术境界为主要目的。 “胜负师”以战胜他人为乐,“求道派”以战胜自己为乐;“胜负师”因败北而痛苦,“求道派”因没有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而痛苦;“胜负师”生活于“二人世界”,他在对他者的征服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求道派”自成世界,在自我的内在超越中实
伴随着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耐高温的高发射率涂层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飞行器在穿越大气层时会面临严峻的热环境,其热防护结构倍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其结构外表
线上线下即将迎来再平衡。今天,大家都谈一个新词,就是新零售。我的理解,新零售就是线下需要线上,为什么?我们有4个痛点,第一个我们不知道消费者是谁,我们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