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DIPY和BBN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25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草剂先导化合物及作用靶标的发现是发展新型化学除草剂的关键。建立快速简便的靶标定位方法将有助于推动除草剂作用新靶标的发现。研究表明,a位烷基取代的吲哚乙酸是一类有效的生长素抑制剂,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生长素型除草剂。采用荧光分子探针研究它们的作用靶标和作用模式对生长素型除草剂的创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设计并合成了 BODIPY(4,4-Difouor4-bora-3a,4a-diaza-s-Indacene)和 BBN(BF2rigidified benz[c,d]indoleN-heteroarene)两个系列的荧光化合物,用于构建荧光探针分子并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建立快速有效的靶标发现方法。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简单概述了基于活性的分子探针及其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 BODIPY和其它荧光染料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课题设计。2.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末端带羧基的荧光化合物。以吡咯衍生物和苯甲醛衍生物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末端带羧基的BODIPY衍生物;以1,8-萘内酰胺和6-氯吡啶-2-胺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末端带羧基的BBN衍生物。通过1HNMR、13C NMR、FTIR、MS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这两个系列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其中,BODIPY衍生物3b和9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均大于0.7)和较长的荧光发射波长(均大于500 nm);BBN衍生物19a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0.89)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938cm-1)。3.设计并合成了两个荧光分子探针,它们包括三个功能部分:活性基团、连接部位以及报告基团。以化合物3b和a-(6-氨基己基)-吲哚-3-乙酸甲酯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得到荧光分子探针23;以化合物9和ot-(6-氨基己基)-N-甲氧羰基-吲哚-3-乙酸甲酯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得到荧光分子探针26。通过1HNMR、13CNMR、FTIR、MS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两个荧光分子探针的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这两个荧光分子探针保持了其母体化合物优良的光谱性能。4.对荧光分子探针23和26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两者对拟南芥侧根和根毛的生长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将拟南芥幼苗与探针23共培养,并对其根部进行荧光显微成像。结果显示,探针23特异性地分布在拟南芥的根尖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中。说明本文所研究的活性分子a-(6-氨基己基)-吲哚-3-乙酸盐酸盐可能与TIR1蛋白和PIN2蛋白两者中的一个发生了特异性结合,也可能与两者同时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其他文献
车载GPS通信是实现车辆定位的一种重要方式,车辆与GPS卫星的通信质量好坏影响了车辆定位的准确性。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汽车定位的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GPS卫星在
杂环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命体中的一类重要生理活性分子结构体,目前人类使用的药物中大多数含有杂环骨架,因此,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青睐。
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技术可以通过复用蜂窝通信用户的信道资源来提高频谱利用率,减轻基站负担。当一些受信道衰落影响较大的用户无法正常通信时,可以通过中继节点
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甚至直接关乎到企业的长期经营存续。为了维持企业自身的繁荣,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会进行规模扩张或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大学规模迅速膨胀、专业不断细化、特别是研究备受重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的根基——本科教育的地位不断受到侵蚀,日渐下降。鉴于美国与英国的文
多肽构象以及多肽水溶液的结构和性质一直是科学家所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排列组合了氨基酸二肽和三肽稳定构象,应用ABEEMσπ极化力场将这些组合后的构象优化,得到了一
石鲷鱼类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传统的水产养殖通常采用定时定量的投喂方式,不能根据石鲷鱼类的饥饿状态及时投喂饵料,容易出现投喂不及时或者投饵量过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场激烈的变革。我国高中学段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固定,题海战术是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
病毒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生物,因而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学研究中的重点。目前常用的研究手段包括全基因组敲降或敲除以及异位过表达等高通量筛选技术,或通过组学方
随着通信的高速发展以及5G的到来,人们对于电磁波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卫星通信、天线等军事领域尤为明显。其中,要想控制电磁波的传播,对电磁波极化调控的研究必不可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