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化学条件下酰胺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环是许多临床有效药物的核心骨架,其中,含氮杂环尤为突出。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数据统计,59%的小分子药物中都含有含氮杂环骨架。例如,新型冠状肺炎潜在有效药物瑞德西韦即包含一个氮稠环骨架。因此,开发环境友好、高效、绿色的构建含氮杂环尤其是复杂含氮稠环的新方法是合成化学家们的目标。有机电化学合成通过电子转移来实现氧化还原过程,电能代替了传统有机反应中的氧化剂或者还原剂,通过调节电流、电压或者电极材料等可以控制反应的选择性,避免副反应的发生,实现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本论文主要研究电化学条件下以简单易得的酰胺为底物高效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探究其环化反应机理以及该策略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噻二唑包含两个氮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是一种重要的五元杂环基团,它也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和功能材料的关键骨架。本章研究了硫代酰胺在电化学条件下二聚环化形成1,2,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方法。通过控制实验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该反应是碘负离子在阳极氧化为碘单质,催化反应的进行。并且,该方法以催化量的碘化铵作为电解质和催化剂,避免氧化剂和其它添加剂的使用。通过此方法可以一步合成一些药理活性较好的噻二唑类化合物。(2)C-H活化反应因其可以一步实现惰性键的官能团化而备受化学工作者的关注,苯甲酰胺因成本低廉和氮的弱配位作用被广泛应用于C-H活化反应。传统的C-H活化通常需要过量的外源氧化剂,或者通过修饰底物来实现反应。本章以苯甲酰胺和内炔为底物,通过酰胺氮的弱配位作用,在电化学条件下实现两次C-H活化合成多环异喹啉酮类化合物,该方法不仅避免了氧化剂的使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区域选择性,对合成的异喹啉酮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3g对T-24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IC50为13.2±0.9μM。
其他文献
衰老是指自然界的生物体伴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只有深入了解衰老机制,才能更加准确的防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本文通过分析跨境电商模式下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与国际竞争力,提出扩大四川茶叶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随着社会民众对草原资源认识的逐渐深入,草原旅游日渐兴起,如何进一步提升游客游憩质量和满意度,有效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体验需求,成为完善草原景区经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
本次英汉翻译材料节选自Essential Guide to Food Additives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了食品添加剂在欧盟框架下的立法过程及其使用规范。英文原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句式呈固定化,表达呈精炼化特征,多长句、复杂句、并列句以及被动语态。本文属于信息型文本,以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信息为目的。在整个翻译实践中,针对具体案例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在词汇层面,对术语的翻译、词义引申现象进行总结;
公园是展示城市特色的窗口,在设计中应该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营造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特色空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迅速的传播,国外的各种设计思想纷至沓来
袁师在月经病临床用药方面,深谙月经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月经四期的生理病理特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桃红四物汤在月经病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灵活百变。其采用分期疗法这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如何提高对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使其更积极更高效地投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建设中,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本文充分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人才激励理论、人才流动理论等相关理论,结合菏泽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梳理人才和用人单位关于当前菏泽市高层次
人才是强国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层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点更加显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做出指示批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引战略提供了政策导向。本研究选取了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以及胶州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刑法中作出规定起就遭遇颇多质疑,争论主要集中于实行行为的性质、证明责任归属、自首成立方式、诉讼时效计算、既判力等问题。其中核心问题为实行行为
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共存,不同地域诞生了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传统民居由于受制于营造技术、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真实、深刻的表现了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人文社会的联系,体现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作为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的典范,传统民居始终坚持着师法自然、以人为本的营造理念。无论是传统民居的营造理念、建筑技巧都有值得现代建筑借鉴的精髓。工业化的发展将建筑引入了新的阶段,更高效的建筑科技、更精准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