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凝固过程中微观孔洞、偏析与热裂的耦合预测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因其良好的铸造性能,已在航空航天、兵器工业、轨道交通和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和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环保和节能减排的需求以及各种特殊的应用场景对铝合金铸件提出了大型化、复杂化、精密化、薄壁化、集成化、轻量化等发展需求。而这些会引起铸件凝固过程中薄壁处液相补缩不足、变截面处液相流动加剧、热节处应力集中,从而引起铸件内部微观孔洞、偏析和热裂等缺陷的增多,严重影响铸件的力学性能和服役寿命。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针对铝合金铸件中的孔洞、偏析和热裂缺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针对微观孔洞、偏析和热裂三种缺陷分别单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预测模型。但是,在实际的凝固过程中微观孔洞、偏析和热裂往往同时存在,其形成机制存在一定关联,形成过程相互影响。本文针对以柱状枝晶方式凝固的Al-Cu合金,分析了微观孔洞的析出对枝晶间补缩液流、糊状区局部溶质再分配行为和糊状区压降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微孔与偏析的耦合预测模型,以及新的热裂判据。针对凝固过程中糊状区的微观孔洞的形成,首先建立氢在合金熔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合金成分变化模型,并结合枝晶间由凝固收缩导致的补缩液流所产生的补缩压降,得到氢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氢在凝固界面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再分配行为,建立了一个耦合气体析出和收缩压降两方面作用的微观孔洞预测模型。针对以柱状枝晶定向凝固的Al-4.5 wt%Cu合金,利用上述模型计算了糊状区的补缩压降和微孔内氢分压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进而预测了不同初始氢含量下糊状区中微孔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并且考虑了共晶凝固时的微孔析出。同时,也研究了不同的微观组织尺寸,特别是一次枝晶间距对合金凝固过程中枝晶间微孔内部压力和微孔体积分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微孔内氢分压Pg随一次枝晶间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微孔体积分数随一次枝晶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表明粗大的枝晶有利于微观孔洞的形成。通过分析糊状区中包括初生相凝固阶段和共晶凝固阶段的凝固收缩,并针对有无微孔析出的情况,分别建立柱状枝晶凝固组织糊状区中的补缩液流模型。通过分析微孔存在对糊状区溶质再分配行为的影响,对经典的“局部溶质再分配方程”进行修正,使其既考虑了微观孔洞的析出,又包含了液相密度随凝固过程进行的变化。针对以柱状枝晶定向凝固的Al-4.5 wt%Cu合金,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氢含量的提高,凝固过程中糊状区中的微孔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反向补缩液流减小,固相分数和液相分数均不同程度地减小,溶质的富集程度减小,导致最终凝固组织中平均合金成分降低。针对垂直向上定向凝固的Al-Cu合金,用等效热熔法处理凝固潜热,用温度校正法处理跨凝固温度区间时产生的偏差,利用MATLAB软件结合后向隐式欧拉有限差分法模拟了合金锭的凝固过程。模拟的Al-4.5 wt%Cu和Al-6.2 wt%Cu合金垂直向上定向凝固的糊状区演化和冷却曲线与对应文献中的实验测量结果吻合度较好。根据计算得到固相等温线移动速度、液相等温线移动速度、柱状枝晶尖端处的温度梯度和局部凝固时间等凝固参数,预测了凝固组织尺寸,特别是一次枝晶间距和二次枝晶间距随距激冷面距离的变化。针对定向凝固过程中三个独特的阶段:初始过渡区、完整糊状区、末端过渡区,结合凝固过程中的微孔析出,建立对应的糊状区补缩液流模型,得到铸锭长度方向的微观孔洞体积分数和平均合金成分分布。对微观孔洞体积分数和平均合金成分的预测与实验结果一致。随着初始氢含量的提高,微孔体积分数增大,而平均合金成分降低,表明微观孔洞能有效降低铸件表面的逆偏析。对经典的RDG热裂模型进行修正,使其糊状区压降模型包含了微孔析出带来的影响。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热裂实验观察,提出基于微孔在枝晶间液相空间占比的热裂判据,并针对柱状枝晶凝固组织,提出一个临界的热裂敏感系数Hcr,当热裂敏感系数大于此临界值时,微孔在拉伸应变下倾向于相互连接形成局部热裂纹。同时,研究了初始氢含量和拉伸应变速率这两个因素对合金热裂敏感性的影响,发现二者均提高了Al-Cu合金的热裂倾向性,尤其对于热裂敏感温度区间的合金范围0.5%~2%Cu,影响较为显著。针对5个成分的Al-x Cu合金(x=0.5、1.3、1.5、2.0、4.0 wt%)热裂敏感性研究表明,Al-1.3 wt%Cu合金相较于其他成分的Al-Cu合金,最易发生热裂。Al-4 wt%Cu合金在目前的氢含量和应变速率下,不易发生热裂,是因为该合金的凝固末期固相枝晶网络的渗透率较高,枝晶间补缩通道通畅,补缩液流能有效抑制热裂的形成。Al-0.5 wt%Cu合金热裂倾向性低,是因为其凝固末期枝晶间的凝聚和固相桥接,半固态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抵抗或传递应力和应变。表明微孔通过削弱凝固末期枝晶间的固相桥接和凝聚行为(低溶质含量合金),或通过减少枝晶间的有效补缩液流(高溶质含量合金)来增大合金的热裂倾向性。
其他文献
学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考核评估机制初步形成,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
期刊
氧化铝基共晶自生复合陶瓷是利用凝固过程中基体相和第二相的共晶反应形成的原位自生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组织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其中部分氧化物体系同时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被认为是理想的功能/结构一体化陶瓷基复合材料。氧化铝基共晶自生复合陶瓷在凝固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小平面共晶生长特征,为深入研究非规则共晶生长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利用高梯度激光悬浮区熔技术,制备了Al2O3/EAG(
学位
学位
永磁同步电机采用电力电子变换器实现变频控制,运行高效、可靠,广泛应用在国防工业、装备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高性能应用场合。其中,在诸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运动伺服、电动汽车等要求频繁起停、反复加减速、正反转的调速系统中,动态性能及多变量、多约束控制成为驱动系统的核心关注点。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作为一种非线性控制器,能够实现多变量控制,并能包含非线性约束,采用穷举预测法在有限数量的控制状态中择优输出,符
创新是一国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已成为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求我国企业以创新为动力,提高上市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但现阶段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该议题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众多企业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企业内
氮化硅陶瓷是非氧化物陶瓷的典型代表,具有高比强、高比模、高硬度、抗冲击、抗蠕变、抗热震、耐腐蚀、耐磨损等多种优良性能。氮化硅陶瓷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是高成本限制了其应用。氮化硅铁(Fe-Si3N4)材料是高温领域中主要组份为氮化硅的一种复相材料,现阶段主要用作耐火材料,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研究报道极少。氮化硅铁的低成本和较大的性能挖掘空间,使其在耐高温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开
在空战态势评估等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多不确定信息,包括通过模糊集合表示的模糊信息、语义上不一致或非特异性造成的歧义信息、开放世界特性导致的非完备信息。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信息处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研究,而随着信息不确定性的开放世界特性日益被重视,开放世界空间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信息处理相关研究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首先探讨不确定信息的分类问题,认为不确定信息的类型应该由封闭世界中模糊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