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光谱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从20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理论日益丰富,技术日益成熟和多样化。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用量少、方法简便、信息多样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考古学、矿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本学位论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对一些蛋白质、药物、核酸、氨基酸、维生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1.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反相胶束中的荧光性质,探讨了微环境对BSA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在CTAB反相胶束中,CdS纳米粒子与BSA之间存在能量转移,导致BSA荧光强度发生猝灭,猝灭程度与CdS纳米粒子浓度在5.0×10-6-3.0×10-5mol/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猝灭常数为1.32×104L/mol。 2.首次利用酪氨酸作为荧光探针研究DNA。通过荧光猝灭法发现酪氨酸的荧光强度比值F0/F与鲑鱼精子DNA(SM DNA)的浓度在7.80×10-6-1.25×10-4mol/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18×10-7mol/L。讨论了pH值及盐效应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酪氨酸与SM DNA以沟槽模式结合。通过新推的荧光方程求算出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为2.24×10-6L/mol,结合比为0.81。 3.利用硫脲嘧啶(TU)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内源荧光的猝灭,发现两者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1.35×105L/mol。由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算出TU与BSA中色氨酸(Trp)残基之间距离为0.95 nm。由推算出的热力学常数可知两者结合是吸热反应,结合过程伴随着熵的增加。 4.研究了在聚亚甲基蓝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盐酸吡哆辛(维生素B6)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研究表明,阳极峰电流与维生素B6的浓度在0.010-1.03 mg/m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34μg/ml。通过荧光光谱电化学和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发现维生素B6的氧化导致吡哆醛的生成,但吡啶环并未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