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寻求和建构问题,探讨了三代黑人女性的人生悲剧及其寻觅自我的历程,揭示了种族与性别意识形态双重枷锁对黑人女性的社会与文化遏制。   该文在梳理了莫里森的黑人女性意识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相关理论之后,集中探讨了小说中的几位女性,从主体性的丧失、追寻到最终重新建构的艰难历程。论文首先讨论了以塞丝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与父权体制的双重压迫下,丧失自我,成为“沉默的主体”的事实;然后,论文分析了以贝比·萨克斯、塞丝、宠儿和丹芙等人为代表的三代人,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追寻自我的行动:贝比·萨克斯通过林中布道,塞丝通过杀婴的极端做法,而宠儿和丹芙则采取反凝视的方式重塑自我;最后,论文探讨了黑人女性通过自主命名、民族记忆追溯、经济独立和融入社群等方式建构主体性的历程。   论文的结论是:对于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而言,从客体身份到主体身份的过渡会遇到许多障碍,然而,只要他们能够继承祖先文化,勇敢地面对过去,争取经济上的独立,融入到黑人社群中去,主体性的获得完全是可能的。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当代非裔美国文艺评论家小亨利·路易·盖茨的喻指理论为指导,以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看不见的人》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托尼·莫里森,可以说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坛里最为成功的两位作家;作为居住在宿主文化圈里的边缘人,在与异质文化碰撞时,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和丰富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称赞言语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礼貌现象起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影响,称赞语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与表达也不尽相
写作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因此受到了业界教师和学者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写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其中较为流行的是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和过程
过渡语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所涉及的三大中心领域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描述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建立的过渡语系统的组织原则并解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过渡语本身是一
本文旨在研究美国华人新移民作家群这个新课题,以边缘知识分子的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文本分析为最终落脚点,试图对美国华人新移民作家的辩护及其作品做出分析与评价。伴随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