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增高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不少研究提示Fg水平的增高受某些基因位点的调控,其中β-148C/T被认为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医证候与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关性。以Fg作为切入点,通过Fg及其相关基因β-148C/T多态性探讨缺血性中风证候的实质目前鲜有报道。目的:通过了解广东汉族人群Fg及其相关基因β-148C/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缺血性中风证候的关系,初步探讨不同基因型患者与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医证候的实质,从而为将来制定个性化缺血性中风预防及治疗方案,有效地评估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ELP)对5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55例正常者进行β-148C/T基因多态性分型,测定Fg水平、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血小板(PLT)等水平,并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GCS量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结果:1、108例受检者中Fg148C/T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氏平衡(X~2=0.071,P>0.5),其中TT型占优势(46.3%),而以CT型最少(25%)。C等位基因频率为0.412,T等位基因频率为0.588。正常组与缺血性中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以CC型为主,C等位基因占优势,缺血性中风组以TT型为主,T等位基因占优势(P<0.05)。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显示我国各地区人群在遗传背景大致相似的基础上很有地区特色。将本研究资料与其他国家同类资料相比,则显示出Fg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在不同地区及种族有明显差异。2、无论是从各Fg148C/T基因型间Fg水平的比较,还是从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Fg水平相关因素的结果来看,均表明Fg水平受Fg148C/T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影响,TT型携带者拥有更高的Fg水平(P<0.001),且影响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更为显著。3、正常组与缺血性中风组间Fg148C/T基因的三种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148C/T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P>0.5)。4、风痰阻络型分布频率与其他证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风痰阻络型、肝阳暴亢型患者T等位基因占优势(P<0.001)。结论:1、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风痰阻络型患者占优势(57.5%),阴虚风动型患者次之(18.5%)。风痰阻络型分布频率与其他证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其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0.407。风痰阻络型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2、Fg148C/T基因多态性在广东省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以TT型占优势(46.3%),而以CT型最少(25%):而正常组中以C等位基因占优势,缺血性中风组以T等位基因占优势(P<0.05)。3、Fg水平受Fg148C/T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影响,TT型携带者拥有更高的Fg水平(P<0.001),且影响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更为显著。4、Fg148C/T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在不同地区、种族间有明显差异:中国人群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日本及北美一些地区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