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桁架梁悬索桥颤振性能及气动控制措施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的气动控制措施在世界范围大跨度桥梁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最为经济的颤振控制措施。本文以坝陵河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几种典型气动控制措施对大跨度桁架梁悬索桥颤振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 1)研究了不同的桥面中央开槽宽度对桁架梁颤振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试验所得到的颤振临界风速与开槽宽度的关系,建立了中央开槽的桁架梁颤振临界风速简化计算公式。研究发现,适当的槽宽可使桁架梁的最低颤振临界风速相对没有开槽时提高约24h%。 2)研究了在不同桥面槽宽的桁架梁断面设置上、下两种中央稳定板对桁架梁颤振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试验所得到的各模型颤振临界风速与稳定板高度、开槽宽度的关系,拟合带中央稳定板的开槽桁架梁断面颤振临界风速简化计算公式。研究发现,当取最大槽宽时,与上、下两种稳定板的组合都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上稳定板的控制效果比下稳定板的好。 3)研究了气动翼板的层数和位置变化对桁架梁颤振稳定性的影响。根据Scanlan的颤振分析理论,对设置气动翼板的桁架梁断面进行颤振分析。研究发现,单层翼板能使开槽的桁架梁模型的最低颤振临界风速提高15%。双层翼板对提高0度风攻角下的颤振临界风速的效果比较明显,而对改善+3和-3度风攻角下的颤振性能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4)研究了桁架梁断面的颤振临界风速随风偏角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动控制措施的效果随风偏角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开槽和封槽以及设置稳定板的桁架梁悬索桥一般都会在+3度风攻角和5度风偏角附近出现最低颤振临界风速值,而设置双层翼板的开槽模型最低颤振临界风速发生在+3度风攻角的法向风作用下。
其他文献
近二十多年来空间网格结构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其受力合理、覆盖面积大和造型丰富而备受欢迎,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结构形式。折板式网壳结构是其中应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蓝藻是水源水中常见藻类,夏季爆发,严重时大量漂浮水面。微囊蓝藻呈胶群体,个体大,具有很强的上浮特性,表面有胞衣包裹,带负电荷,不易与混凝剂结合,混凝效果差。目前采用的蓝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是在生物滤池和流化床的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革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它既具有传统生物膜法耐冲击负荷、泥龄长、剩余污泥量
结构在服役期内由于受到荷载作用和如台风、地震等突发性因素的影响,易出现损伤。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准确地识别土木结构的损伤和评估其工作状态,开展对
为了获悉端板型半刚性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连续倒塌能力,本文进行了端板型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拟静力试验、有限元分析和简化计算分析,并考察了其抗连续倒塌能力。
近年来,沿海环境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结构问题成为了工程建设中研究的全新课题,氯离子侵蚀混凝土是混凝土寿命不足和混凝土脱落的主要诱因,掺加阻锈剂能有效抑制氯离子在混凝
边坡稳定分析问题是岩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对边坡稳定分析主要采用二维的刚体极限平衡法,其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在工程界被广泛使用。然而实际的边坡稳定
对已有的四车道高速公路进行加宽扩建已经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不同于普通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形式,新路堤的沉降变形性状与普通新建路堤有明显差异,且软土地基上
摘要:中国古代先进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是古建筑能够经历数千年的自然灾害而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对古建筑地下结构的勘测发现,其中的碎砖粘土基础和木桩基础都是典型的周期性
  本文讨论了现有极限抗力分布模式,介绍了一种基于该极限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的弹塑性理论解答和程序GASLFP,并推导了基于这种分布模式的有限差分解统一格式,编制了相应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