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原子(或离子)退激发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_break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洞原子的概念,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意义。重现了已有的辐射跃迁,单俄歇跃迁、双俄歇跃迁、振激过程,振离过程和双洞态相关退激发等洞原子一步退激发的跃迁几率计算理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他人的洞原子级联退激发过程研究理论,以及本文建立的辐射-单俄歇-双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diative-Auger-double Auger cascade model,简称RACDA)。 本文利用RACDA模型研究了Ar<+>(1s<-1>)(1s洞态氩离子)和Ar<+>(2s<-1>)(2s洞态氩离子)退激发过程及末电离态离子的分布,以及K壳层单洞态镁离子Mg<1+>(1s<-1>)与K壳层双洞态镁离子Mg<2+>(1s<-2>)的退激发过程及其末电离态离子的分布。依此模型研究了洞态氩离子和洞态镁离子的级联退激发过程,计算了它们的末电离态离子分布。与已有的RAC模型(辐射-单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的简称)与RACS模型(辐射-单俄歇-振离过程级联退激发模型的简称)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值进行了比较,RAC模型与RACS模型计算的低价离子的相对丰度比实验值偏高,高价离子的相对丰度比实验值偏低,而RACDA模型计算的低价离子的相对丰度比实验值略微偏低,高价离子的相对丰度比实验值略微偏高,RACDA模型的结果与实验符合得更好。 最后,讨论了洞原子一步退激发的跃迁几率计算理论进一步完善问题,三洞相关退激发理论,洞原子退激发过程研究理论的不足,以及对相关研究领域做了展望。
其他文献
几何相位的概念首先是1956年由Pancharatnam在研究偏光干涉时提出来的。1984年,Berry在研究做绝热演化的量子体系是发现了Berry绝热相。从此几何相位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量子控制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经引起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的注意,他们期待着量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促进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同时,许多科学家对量子控制
SnO2是一种典型的半导体型金属氧化物,其禁带宽度为3.6eV(300K)。由于SnO2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以及在光电子装置、气敏传感器、透明电极、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广泛
激光雕刻是一种先进并且应用广泛的加工方式,这种加工方式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根据企业在低碳钢材料压力容器表面快速灵活高效的标刻出字符的要求,基于激光雕刻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作者硕士期间参与完成的两项理论研究工作。 第一个工作,考虑到细胞骨架微管结构的对称性,我们将其管壁上的原丝纤维视为一维的电子动力学系统,基于“双势阱
本论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材料物态方程及其热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以地球下地幔重要组成物质MgO和ZnO晶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和Buckingham经验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经历了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和氧化物发光材料两代,第二代长余辉发光材料可以说是一种绿色材料,其应用也十分广泛。 我们首先对长余辉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