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筒仓结构是贮存固体散料的构筑物。筒仓具有占地面积小,仓容量大,维护费用低,便于机械化操作等诸多优点,它在煤炭、电力、港口、储运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日常使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筒仓结构是贮存固体散料的构筑物。筒仓具有占地面积小,仓容量大,维护费用低,便于机械化操作等诸多优点,它在煤炭、电力、港口、储运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筒仓筒壁会由于贮存物料不停的冲刷筒壁,使筒壁混凝土出现裂缝甚至筒壁厚度变薄,并由此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重点对某工业筒仓进行了检测、加固、抗震分析和地震损伤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对筒仓结构进行了基础、结构体系及构件布置尺寸检查、外观损伤、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碳化深度及钢筋配置、钢筋锈蚀程度、氯离子含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测。根据现场检测数据,对主体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综合检测检查结果及承载力验算结果,筒壁轴压比不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对筒壁采用GJ-1型灌浆料进行加固设计,外筒壁喷射200mm厚灌浆料,内筒壁7.856m以上喷射100mm厚灌浆料。对加固后筒仓进行承载力分析,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筒仓结构建立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有限元软件与设计软件分析结果周期接近。对筒仓在罕遇地震和多遇地震下进行抗震验算,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抗震性能。对筒仓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筒仓加固前的损伤评估,得到筒仓顶部为筒仓的薄弱部位。加固后再次进行损伤分析,筒仓结构完好,灌浆料对筒仓地震损伤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在新的储能体系中,锂硫电池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高能量密度锂二次电池,然而硫正极在充放电循环中形成易溶于有机电解质的多硫化物并产生穿梭效应,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差、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不断改变。绘画创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也是日新月异各有特色。本人对中式庭院元素的应用方面比较感兴趣,于是进行深入调研
本文是基于2019年5月13日作者为澳大利亚外籍教师所作的课堂口译实践而撰写的实践报告。此次课堂口译听众为沈阳工程学院大一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翻译时长1小时以上,主要翻译内容为乐谱翻页器的制作要求与后期评估标准。在课堂口译期间,译者发现讲者多次出现词汇重复、句意重复等语义冗余,造成了译者实践过程中记忆负荷量大、记笔记困难以及非流畅译文输出等问题。针对实践问题,译者采用了省译、解释说明、语序调整等翻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服务行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快递服务行业中也频繁发生快件丢失损害客户财产的案件。根据国家邮政局网站信息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8年12月份,国家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通过电话和网站共收到消费者申诉22万件,而针对快件丢失短少问题就占到了22.7%的比例。我国每年因快件丢失造成的赔偿责任纠纷案件数量
水系超级电容器和水系锌离子电池是环保型储能装置,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与安全性高、功率密度高等特点,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网储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目前水系锌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工作电压和循环寿命等均与实际应用差距较大,而构筑高性能纳米电极材料是提高其性能的关键。然而,相比锌负极较高的理论比容量,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容量还有待提高。因此,设计开发具有高容量、高电压、高倍率、长循环寿命的锌离子电池正
本文是基于作者为国际跆拳道联盟研讨会所做的口译而撰写的实践报告。2019年8月4日,中国国际跆拳道联盟辽宁省协会承办“2019国际跆拳道联盟研讨会”,译员在此次研讨会中负责联络口译,口译任务包括跆拳道技术交流,故宫参观,晚会宴请等活动,总计时长1小时。要求口译员具备联络口译能力及熟悉跆拳道领域的相关知识。本次口译任务具有较强的双向性、非正式性及自发性特点,这体现了联络口译任务复杂性的特征。多重任务
目的:近些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通过某些机制可能会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但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多项独立研究,研究载脂蛋白B(ApoB)XbaI基因多态性与国内外某些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在各大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英文数据库)通过使用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对
本文针对干湿循环条件下非饱和土强度劣化特征分析,以非饱和土为研究对象,对非饱和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劣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非饱和土初始物理条件的不同
微飞轮作为小型卫星在太空中调整姿态的执行机构,其性能会直接影响卫星的使用寿命。因此,在作为产品投入使用前,需要对微飞轮产品进行详细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为了解决传统的
文章以我自己的艺术创作《城市之蛇》作为出发点,最初是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而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触通过作品来放大。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启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分界逐渐消失。随着社会大众知识的累积,艺术也成为知识的反应,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有人意识到并有本领表现出来,而另一些人并未意识到其艺术特质和灵性所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并不存在神秘的鸿沟,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