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炫否定主义美学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否定”这一概念入手,详细梳理了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此概念的渊源流变,进而界定了此概念的内涵。吴炫对传统辩证否定、存在虚无否定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否定主义美学,本文对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同时也予以批判和改造。通常我们对“否定”的理解是全盘否定和消灭一切,或者是辩证式的否定。吴炫在继承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否定”,吴炫指出,“否定”就是批判和创造,“否定”也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否定进行探讨既可以唤醒迷失在选择哪种西方理论中的中国学者,也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迷恋最终“结果”的享受而遗忘了“否定的本体”。以文化为例,如果只满足于对某个时期、某个思想或者某个个体原因的追溯而不是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思想,最终只能导致埃及文化和玛雅文化式的衰竭。“吴炫式的批判”就是对中西方的思潮、思想和理论进行否定主义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进而提出自己关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方面的种种新理论。比如“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的范畴是“不美”与“丑”,美的实践是“健康和完整”,审美中的“W图式”等。这些新的提法背后彰显着原创的学术精神。当然,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得运用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笔者就“第三种批评”的提出、讨论和文本进行了分析和论述。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第三种批评”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出现了很多专门的论著和新颖的观点。作为一种中国原创性的集体的呼声,“第三种批评”中虽然有很多理论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其中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其中凝结的时代特点和原创的学术精神还是很值得研究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致力于梳理“否定”的概念,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其与西方的黑格尔、海德格尔、阿多诺等人的“否定观”进行比较,揭示吴炫“否定”的实质;阐释“否定主义美学”产生的背景,从其哲学观、美学观和艺术观进行详细论述,突出吴炫的独创性,这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动态中考察该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试图对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最后是该理论的实际运用,就“第三种批评”的意义、价值、局限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研究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否定主义美学”式的解读。
其他文献
本论文致力于跳出当前名量结构研究中,单一共时静态描写分析的传统模式,基于泛时观,运用类型学、语法化、词汇化、连续统等相关理论,对古、今汉语中皆存在的名量结构,尤其是典型名
汉语中由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称谓形式构成的同位结构在遵循同位结构普遍规则的前提下,存在其特殊的语义、语用、语法特征。根据搭配的其他称谓形式的不同,同位结构在可否搭配、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期一部散文著作。它是以西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的会议记录为蓝本,虽以“盐铁”为主题,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到整个西汉社会诸多方面。   本文以《盐铁
《周易大传》作为先秦一部境界至高的著述,其美学意蕴因象数的变易无穷而博大深奥;其审美感悟因阴阳的刚柔相济而余味曲包,它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学位
《浙江潮》是一份20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留日学生刊物。由于所处的过渡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启蒙的思想作用和深刻意义。鲁
学位
明清时期,文学评点史上出现了新气象——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现象。互生共存关系是指评点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的固定的、长期的、一对一的并且彼此影响的关系。杜濬与李渔
一天中午,我在牛肉面馆吃饭时,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悠闲地坐在饭桌前四处张望着,好像在等着什么。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碗面放在了小女孩
期刊
母亲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身份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虹影在多部作品中对母亲形象进行刻画,母亲形象是她众多文学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一位海外华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