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否定”这一概念入手,详细梳理了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此概念的渊源流变,进而界定了此概念的内涵。吴炫对传统辩证否定、存在虚无否定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否定主义美学,本文对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同时也予以批判和改造。通常我们对“否定”的理解是全盘否定和消灭一切,或者是辩证式的否定。吴炫在继承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否定”,吴炫指出,“否定”就是批判和创造,“否定”也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否定进行探讨既可以唤醒迷失在选择哪种西方理论中的中国学者,也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迷恋最终“结果”的享受而遗忘了“否定的本体”。以文化为例,如果只满足于对某个时期、某个思想或者某个个体原因的追溯而不是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思想,最终只能导致埃及文化和玛雅文化式的衰竭。“吴炫式的批判”就是对中西方的思潮、思想和理论进行否定主义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进而提出自己关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方面的种种新理论。比如“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的范畴是“不美”与“丑”,美的实践是“健康和完整”,审美中的“W图式”等。这些新的提法背后彰显着原创的学术精神。当然,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得运用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笔者就“第三种批评”的提出、讨论和文本进行了分析和论述。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第三种批评”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出现了很多专门的论著和新颖的观点。作为一种中国原创性的集体的呼声,“第三种批评”中虽然有很多理论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其中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其中凝结的时代特点和原创的学术精神还是很值得研究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致力于梳理“否定”的概念,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其与西方的黑格尔、海德格尔、阿多诺等人的“否定观”进行比较,揭示吴炫“否定”的实质;阐释“否定主义美学”产生的背景,从其哲学观、美学观和艺术观进行详细论述,突出吴炫的独创性,这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动态中考察该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试图对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最后是该理论的实际运用,就“第三种批评”的意义、价值、局限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研究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否定主义美学”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