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营养支持是是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量循证实验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对改善重症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肠内营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维持肠道生理功能、防止肠绒毛萎缩、降低肠道通透性、增加胃肠道血流灌注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作用于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保护肠道免疫功能。早有研究证实,为重症患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其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但实际临床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喂养不足或营养不良仍频繁发生,不同程度影响着危重患者的预后。随着对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研究的深入,胃肠功能障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导致的喂养不耐受成为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为此,欧洲重症医学会腹部问题工作组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相关问题提出了“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定义,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对于各级AGI的治疗,指南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推荐意见。本研究对河北省重症患者胃肠损伤情况进行了评估以及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当地危重症护理下的营养实践情况。方法:1病例收集收集来自河北省2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5个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患者,自2014年5月15日至2014年7月15日入住ICU且住院时间不低于72小时。2调查方式选用问卷调查方式,将“河北省重症患者AGI评估与营养支持现状调查”表(详见附录)统一发至各参与单位,收集病例信息。通过Epidata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结果:1初步收集25所ICU的344份病例,经过排除日期不符要求及病例信息严重不全的病例报告,最终320例入组研究。2入组的320例ICU患者中,145例(45.3%)优先应用EN,平均开始时间为入ICU后17.5小时;34.1%(109例)的患者首选PN,平均开始时间为入科后8小时;除此,33例(10.3%)患者联合应用EN+PN,33例(10.3%)未提供任何营养支持。3根据指南推荐意见,我们将患者入科后营养治疗的能量及蛋白目标分别设为25kcal/kg/d和1.5g/kg/d。入选患者早期平均能量及蛋白摄入量分别占目标量的48.7%和25.9%。而各医院之间的差距相当悬殊,提供能量最多与最少者相差3倍之多(1840.0±357.8kcal&440.7±367.83kcal),本医院为905.4±440.87kcal。一所ICU(4%)未对任何患者提供蛋白质。4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27.8%(89/320),其中,最常见原因为腹胀(44.9%),其次为高胃残留量(20.2%)以及消化道出血(11.2%)。为促进胃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95例(29.7%)患者应用了促胃肠动力药物,12例(3.8%)采用小肠喂养。5应用PN的117例患者中,59.8%(70/117)添加了丙氨酰谷氨酰胺,其中17例患者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结果并未显示谷氨酰胺添加组患者预后优于未添加组(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及28天死亡率)。对于血糖水平的控制,96.6%(309例)的患者进行了及时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6.6mmol/L。6危重症患者存在胃肠功能障碍较为普遍,64.7%(207/32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依据AGI的分级定义,AGIⅠ~Ⅳ的所占比例分别为60.4%(125),44%(55),17.6%(22)和4%(5)。尽管指南明确提出对于AGI各级的推荐处理意见,但实际临床工作与之仍存在较大差距。结论:尽管多项国际及国内指南中均强调营养支持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临床营养实践与指南推荐意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AGI普遍发生于重症患者群体之中,但目前并未受到ICU医生的足够重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常常被忽略,由此导致的营养不良及其相关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