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水资源量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很低,山东更是如此。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山东省城市用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的用水依然是使用自来水(清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优水低用现象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城市污水再生水的使用是解决目前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协调绿化与节水矛盾的需要。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再生水中丰富的氮、磷、钾等也为绿地植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不过其过高的含盐量以及含有的多种重金属、病原菌等都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此,进一步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城市绿地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避免再生水灌溉可能引起的新的面源污染,进而为山东省城市污水再生水的使用提供理论与数据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再生水灌溉盆栽试验与野外区域定位调查试验研究,应用自制的土壤温湿度测量仪及相关设备进行试验数据测量,采用数量生态学、统计学以及GIS空间分析功能等进行数据分析,从物种、环境因子以及个体不同层次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污水再生水灌溉后“植被—土壤”系统所产生的植被生长效应、抗逆性及土壤环境的相应变化,同时对再生水灌溉草坪草的可行性与潜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论文在对再生水灌溉盆栽试验进行土壤环境变化的“点”效应分析基础上,对比性应用GIS软件对野外区域再生水灌溉后的土壤环境变化的“面”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空间尺度下再生水灌溉后土壤环境变化的效应分析,了解了其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点,这一研究丰富了国内再生水灌溉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城市污水再生水在山东省的推广使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