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土压力分布研究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et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城市快速的发展,高层建筑物的数量不断增多,基坑的开挖向着更大更深的趋势发展,从而造成基坑工程事故大量的发生,其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土压力取值不当,最终在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过大而造成的。采用经典土压力理论求解的支护结构土压力分布形式,并不能满足实际工程中的需要,实际的土质不是均质的,并且随着施工阶段的推进,基坑边坡土体水平位移以及基坑内支撑的设置对土压力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土压力的分布,不但可以完善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优化支护结构设计,而且可以降低基坑工程事故发生的风险。本文以地铁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首先阅读大量有关基坑开挖引起土压力分布的文献资料,积累相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际基坑工程监测,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出基坑开挖的仿真模型,对仿真模型生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次将基坑工程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互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工况的条件下,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土压力的分布状况,以及基坑开挖中的边坡土体水平位移以及基坑内支撑的设置对于土压力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坑开挖引起地下连续墙土压力分布并非呈现出库伦—朗肯土压力理论求解所得出的三角形分布规律,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波动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土压力受到土体性质、边坡土体变形、基坑内支撑等因素的影响。2)基坑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开挖时地下连续墙都产生了向基坑内侧方向移动的趋势,使得地下连续墙在静止状态下的土压力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因此顺着地下连续墙墙身的土压力值均发生了降低。3)当基坑开挖持续进行时,随着地下连续墙上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梁支撑的不断设置,能够有效抑制土压力的增大,甚至在钢筋混凝土梁支撑设置的位置附近的土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减小趋势。4)土体具有一定的流变性,当基坑开挖不断的进行时,打破了自然状态下原始土体的极限平衡状态,造成土体自身的抵抗剪切力的强度发生了下降,致使土压力又产生了一定的变大的能力,但是同时,随着土压力的不断的增长,土体自身的应力也得到了增加,故而土压力值又发生了下降。
其他文献
随着高层建筑、大跨结构、特种结构及大型设备基础的大量出现,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截面尺寸较大,水泥在水化反应时会释放出大量的
体外预应力加固即在受力构件的外侧采用外加预应力筋(粗钢筋、钢绞线或高强钢丝),使外加预应力筋与构件共同作用,组成复合构件,对构件进行补强和加固,以提高受力构件的承载力、刚度
钢管混凝土拱桥已在大跨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是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对于复杂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基于塑性极限分
观音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华坪县与四川省攀枝花市分界的金沙江上,是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梯级电站中的最后一个梯级,最大坝高159m,装机3000MW。观音岩水电站大坝为混合坝,左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地基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适用性,相对于其他复合地基也属于较为经济的地基处理方式。
平面应变状态是实际工程中比较常见到的一种应力状态,例如挡土墙、路堤、大坝等工程。目前,对土体的这种状态的探究较少。黄土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它是黄土地区重要的建筑材料,
RPC材料及其结构的失效破坏是以裂纹生成、扩展、及沿裂纹面的摩擦滑动为特征的。塑性损伤力学是求解这一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标量损伤与塑性耦合的模型可以反映RPC刚度软化的非弹性行为的主要特性。本文根据PRC材料的单轴及双轴力学试验数据,对RPC塑性损伤本构的模型参数和材料参数进行了参数识别。在商用有限元程序ABAQUS中,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识别出的参数,对RPC试件在单轴受拉、单轴受压及双轴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根据往年的资料记载,滑坡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自然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大力投资建设基础设
随着废弃混凝土大量增加及与环境问题的突出矛盾,废弃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可大量用于再生粗集料混凝土。我国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集
桥梁是公路交通运输的咽喉和枢纽,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桥梁结构及其建筑材料的性能在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将不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