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新词语大词典》(亢世勇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的1978—2000年间1580条经济类新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作了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然后分析其造词方式,考察经济类新词在使用过程中的意义泛化现象,最后尝试运用原型范畴、隐喻等认知理论阐释经济类新词产生的认知理据。第一章,界定了新词语和经济类新词语的定义和范围,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交代了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类新词语的造词方式。主要从词形新旧和修辞两个角度对经济类新词进行分类:依据词形新旧标准可分为新词形和旧词形两个大类,新词形一类又细分为汉语新造词、外来词、简缩词、方言词;复用词和由专业词语泛化而来经济类新词则属于旧词形一类。从修辞角度,经济类新词区分为无修辞和修辞造词两类,修辞造词包括比喻造词、借代造词、仿拟造词、节缩造词、夸张造词、谐音造词和异语造词。第三章,经济类新词意义泛化的相关分析。经济类新词在接受其他领域词的同时,自身意义也在发生着泛化:按泛化程度来分,可分为临时泛化和稳定泛化;按泛化结果分,可分为内部泛化和外部泛化。经济类新词泛化的深层机制是隐喻。从经济类新词泛化产生的效果来看,在词义上,它可以使词义突破单一性,语义范围扩大;在组合搭配上,表现出更为灵活的组合搭配能力;在修辞效果上,产生独特的语用效果。第四章,经济类新词产生的认知理据。借助范畴、原型、隐喻等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了经济类新词产生的认知理据:范畴和原型是认知基础,对具体事物的“范畴化”是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的;隐喻和转喻是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以其特有的机制,以相似性为基础,实现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转换。从而引起了新词语的产生和新义的出现;联想和类推是认知线索,在隐喻和转喻的心理机制作用下,通过联想和类推构造新词是新经济类新词产生的重要线索。省力原则贯穿经济类新词产生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