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脑出血模型脑组织NgR的表达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NgR(Nogo-66 Receptor )的表达情况。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6只),出血组(n=36只)。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离体定位仪,断尾取血100ul,分3次注入内囊,制造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6h、24h、48h、72h和7d处死动物,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肿侧脑组织NgR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脑出血后6h,NgR表达增高( P< 0. 01),72h达到高峰( P< 0. 01),7d后降低但仍然高于假手术组( P< 0. 01)。结论:脑出血后出血侧脑组织NgR的表达与脑损伤的程度相一致,脑皮质NgR的上调是脑出血脑损伤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在脑组织的病理损害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变化及β-APP表达情况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和淀粉样前体蛋白(beta–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β- APP)表达规律。.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6只),出血组(n=36只)。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离体定位仪,断尾取血100ul,分3次注入内囊,制造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6h、24h、48h、72h和7d处死动物,断头取脑。采用HE染色显示脑出血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β-APP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正常,组织形态正常,细胞结构完整。脑出血6h有少量的坏死神经元和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炎症细胞的浸润在脑出血后24h逐渐上升,72h达到高峰并在血肿周围出现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在脑出血7d时,血肿明显减轻,血肿周围出现明显的胶质和毛细血管的增生。(2)β-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可见少量β-APP表达。脑出血组术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β-APP光密度值开始增加,( P< 0. 01),随时间延长APP表达呈缓慢增加趋势,72hβ-APP光密度值达高峰,( P< 0. 01),,7d时β-APP光密度值已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 P< 0. 01)。结论:1.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和血管增生随时间动态变化。2.随着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性细胞的增加,β-APP观密度值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β-APP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规律,可以客观反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轴突的损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