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脏是人体内以代谢和解毒为主要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参与众多的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在人体内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肝脏又被称作人体的沉默器官,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肝脏功能损害多已较为严重,甚至已经慢性化。但肝脏的恢复及再生功能非常强大,积极的对因治疗后,肝功能一般可以恢复。因此,对肝损害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并有针对性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晚期肝病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肝脏功能受损,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后经常规检查,可以明确肝损害病因,但仍有5%-10%的患者病因不明[1]。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提高医务工作者对不明原因肝损害的诊断率,指导临床快速甄别肝脏疾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消耗,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探究实验室相关化验指标与肝脏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明确肝穿刺的必要性。方法:1.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因“肝损害”收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个人史、饮酒史、家族史、药物毒物接触史及应用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生化、凝血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炎病毒系列抗体(甲、乙、丙、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EB(Epstein-Barr virus)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腹部影像学(超声或CT或MRI)检查,肝损害病因仍不明确者,行彩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共3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49.4±14.5)岁;2.根据肝脏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损害病因分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鼻衄/牙龈出血、黄疸、皮肤瘙痒)、专科查体(选取特征性体征: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对上述数据逐一记录,归纳整理为统计表格;3.记录各组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结果,归纳总结病理特点(肝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瘀胆、脂肪变性、凋亡小体、汇管区扩大、混合炎细胞、界面炎、纤维组织增生),统计各组数据并整理为统计表格;4.统计各组患者的相关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统计各组患者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并整理为统计表格;5.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生化指标(ALT、AST、ALB、TBIL、DBIL、PT、PLT、ALP、GGT)和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在36例患者中,经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后31例病因被明确,分别是药物性肝损害占36.11%(13/36),非酒精性脂肪肝占22.22%(8/36),自身免疫性肝病占22.22%(8/36),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占13.89%(5/36),自身免疫性肝炎占5.56%(2/3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78%(1/36),毒物性肝损害、继发性血色病各1例,各占2.78%(1/36),病因尚未明确占13.89%(5/36);2、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集中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和皮肤瘙痒,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占44.44%(16/36),其中药物性肝损害占43.75%(7/16),自身免疫性肝病占25%(4/16),非酒精性脂肪肝占6.25%(1/16)。3、各组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混合性炎细胞(35,97.22%)、肝细胞点灶状坏死(28,77.78%)和纤维组织增生(27,75%);统计36例患者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其中G1级14例,G2级14例,G3级8例,S0期11例,S1期12例,S2期9例,S3期3例,S4期1例;4、对药物性肝损害、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血清学检查指标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PLT进行统计及组间比较,三组病因中ALT、AST、GGT、TBIL、DBIL、PLT的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ALB、PT组间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各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PLT与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PLT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Spearman系数-0.475,P<0.05)。ALT、ALP、GGT、ALB、TBIL、DBIL与炎症分期无相关(P>0.05),AST、PT、PLT与炎症分期相关(P<0.05),且AST(Spearman系数0.332)、PT(Spearman系数0.412)呈正相关,PLT(Spearman系数-0.397)呈负相关。6、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例,服用中草药类药物8例(占61.54%),抗生素类药物及降脂类药物各2例(各占15.34%),促消化类药物1例(占7.69%),其中胆汁淤积型5例,混合型4例,肝细胞型4例;7、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均阴性,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ANA 1:1000,1例患者ANA 1:320,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此次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病因的统计中,药物性肝损害、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占据前三位,三组疾病均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且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在生化检查指标上组间差异不大。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和皮肤瘙痒,虽无突出临床特征,但也有上述集中临床特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改变多为轻、中度损害,炎症活动多在G1-G2级,纤维化程度多在S0-S2期;依靠血清生化检查指标的高低来判断肝损害病情严重程度并不精确,生化指标的高低不能准确的反映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不能替代肝脏穿刺检查,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肝损害的诊断和分期非常重要,是评价和随访肝损害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必备工具。